河北省唐山市东方双语学校 么文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在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因此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一定的环境培养,教师就要去创造一种环境,一种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环境,就要去着力开发和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在空间内自主发展.下面就围绕此方面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首要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再创造的主体活动,也就是说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整个过程.正如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所指出的:要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变换等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及自我评价的过程;经历运用数学字母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等等.为此,教师应该坚决摈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模式,必须使用需要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探究法、自学讨论法和互教互学法等.同时教师要研究学生主体活动的类型,全面设计学生主体活动的结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还可以向社会延伸,如学生到银行、商场访问,学习计算利息、统计销售情况、学习测旗杆高度等,或向多媒体教学延伸,让学生在电脑中演示动态几何,从网络中获得最新信息.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牵动教育的必然走向.
二、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激活创新思维
张奠宙先生在《“与时俱进”谈数学能力》中从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的视角对创新能力进行了具体的科学界定:
1.提出数学问题和质疑的能力.
2.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并用于实践的能力.
3.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4.推广现有数学结论的能力.
5.构作新数学对象的能力.
6.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数学联结的能力.
7.总结已有数学成果达到新认识水平的能力.
8.巧妙地进行逻辑连接,作出严密论证的能力.
9.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展现信息时代的数学风貌.
10.知道什么是“好”数学,什么是“不大好”的数学.这一界定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思维能力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拓展学习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为素质教育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让我们共同去开发时空,用教师创造性的教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用教师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铸造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让教与学和谐地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