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县孙端镇榆林小学 许高水
数学课堂的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方法,是师生活动中的桥梁、纽带.有效的、高效率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是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富有创新意识,而且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度”,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先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就是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走进知识的殿堂.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问题,以便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
1. 从知识的混淆点来设计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些知识点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可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如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在模糊点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2. 从学生的遗忘点来设计问题.
知识的遗忘点一般是不被人注意,容易让学生遗忘它的存在.而教师应在此设计恰当的问题,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在自然数中除了它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约数的数有没有?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 从题目的发散性来设计问题.
发散性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在巩固中把旧知识逐步延展和深化,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数学课堂提问度的把握原则
1. 摸清思路有启发.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学生对其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启发和引导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2. 突出重点有新颖.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仅回忆了学过的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通盘考虑有全体.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是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形成“一对一,一对二”的问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更不要先提名,后提问.同时,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尽可能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