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通州市五接中学 朱昌宝
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和有质量的生命是教育的天职,而有质量的生命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充满灵性和智慧,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生命化应该是新课程的关注与目标,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尤显得重要.生命化,应该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基于平等和民主,营造生命化的师生关系
生命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沟通,在体验中才能快乐成长.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权威”“霸主”的地位.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共享,正是快乐成长的源泉,此时的课堂就充满了生命成长的气息,易于生命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以鼓励为主,不挖苦讽刺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数学课中,教师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可能会苦苦冥思,不得其解,课后会满怀希望地来请教,此时循循善诱的启发,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学生会终身难忘,也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对数学的态度.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课堂的灵魂,疑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因,奋发学习的动力,一个数学图形,或是一个数学公式,都蕴涵着丰富的人生真谛和人情意蕴.其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跳动着情感的音符,倡导民主平等的数学课堂,就是让课堂沐浴人文光芒,有自由情感的牵动与维系,流淌民主平等的自然活水,飞扬激情、燃烧思想.
二、立足生活和经验,构建生命化的数学内容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日常的购物,乃至高科技的前沿,无不显示了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数学定义、公理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寻到生命化的韵味,也就是说生命化的数学内容,要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领学生完成具有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
三、尊重个性和差异,生成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显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思维方式及文化基础的不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发现、收获,并获得发展.尊重个性和差异,教师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概念或同一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是一个凭借自己经验进行构建的过程.学生需要的是构建自己的数学,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去克隆、复制、模仿别人的学习方式,因此,从自己的实际建立起来的充满个性和活力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就是生命化的学习方式.数学教育要造就学生,必不可少的途径就是生成学生的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四、放眼发展和成才,推行生命化的评价体系
新的评价体系,不再以成绩论英雄、论成败,它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变化.新的评价体系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整体性和生命在于运动发展的现实.生命化的评价体系中,要求师者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激励的作用,保护和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给学生思考、辩白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体系的主人.
生命化的评价体系是一种延缓式的、人文性的评价体系.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课堂的生成,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能力都在生成,都在发展变化,这正是体现数学课堂生命化的重要特征,数学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成中的信息,促使学生的生命感悟、不可重复的激情及智慧的综合生成.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考虑的.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在把握新课程精髓的前提下,努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