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写到: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 × 5,也可以写作5 × 3,3 × 5读作3乘5,3和5都是因数.
如此处理,是从乘法计算的角度不再区分传统意义上的被乘数和乘数,使问题简化,但这将给乘法意义及其应用带来麻烦.依此规定,因数可以是相同加数(传统意义上的被乘数),也可以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传统意义上的乘数).
根据积a × b的定义,当a = 0时,b个0相加,结果0唯一存在,所以0可作a .根据积a × b的补充定义,当b = 0时,定义a × b = a × 0 = 0,这一结果也唯一存在,所以0可作b.
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呢?我们先来看除法的定义:已知数a、b(b ≠ 0),求一个数q,使b × q = a ,这种运算叫除法,记作a ÷ b = q,其中a、b、q分别叫被除数、除数和商.
为什么b ≠ 0呢?这是因为如果b = 0,那么
(1)当a = 0 时,任何数乘0都等于0,此时商q 可以取任意数,即不确定,这不符合四则运算结果唯一性的规定;
(2)当a ≠ 0时,因为任何数乘0都等于0而不等于a ,此时商q不存在.
因此,在除法运算中规定“0不能作除数”.
此外,从另一个角度讲,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是用同数连加来定义的,所以除法也可以用同数连减来求商,其中,被除数作为被减数,除数作为相同的减数,连减的最多次数就是商,最后的差就是余数(余数可能是0).即 a - b = a - ( b + b + … + b ) =a - b - b - … - b = r.
如果b = 0,那么
(1)当a = 0 时,因为a - 0 = 0 - 0 = 0,a - 0 - 0 = 0 - 0 - 0 = 0, … ,a - 0 = 0 - 0 - … - 0,此时a减去任意有限个0都等于0,即此时商q 可以取任意有限数,即商不确定;
(2) 当a ≠ 0时,因为a - 0 - 0 - … - 0 = a ≠ 0,即a 减任意有限个0所得差(余数)都不小于a,也都不等于0 ,即此时商q不存在.
所以从这一角度讲0也不能作除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