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避重就轻,忽视基础
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没有清醒的认识,高估自己的水平,在复习过程中一味地钻难题,忽略基础知识,追求巧解偏题怪题,忽略通性通法. 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同学们应该从专题训练回归到基础知识的理解,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考试大纲中对出题目标和能力要求其实都有表现. 现阶段基础知识是同学们复习的重点,是同学们其他能力在考试中得以发挥的基础,不要一味钻难题、怪题、生题,也不要因为题目简单而掉以轻心,在考试中无谓丢分. 注意查缺补漏,将以前考试试卷中出现的错题进行订正、分类并及时改正,做到“题不二错”,就能在考试中出奇制胜.
误区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对于每个同学而言,无论从全局的角度,还是从单科的角度,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况且,由于高考试卷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必定是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因此,同学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复习. 重点突出,主次分清,复习效果才会好.
总体而言,最后三个月的高考复习应该包括以下过程:全面检测—发现问题—总结反思—解决问题. 应该专门准备试卷去分析问题,对于每一次考试以及试卷上每一道题进行逐一分析,把所有知识点分成100%掌握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完全不会的三大部分.
对于100%掌握的试题往往会使同学们忽视它的存在,其实这部分知识仍需投入一定时间来学习,使其得到彻底巩固,无论试题如何变形,也能从容面对. 第二类,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内容是大部分学生最应关注多下工夫解决的问题. 这一部分知识是同学们成绩是否能够再提高的关键,因为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解题思路,同学们有所了解,只是不够熟练. 所以同学们应进行概念定理的重新咀嚼,多进行相仿题型、题例的训练,力争在高考时在这部分多抓分. 第三类是完全不会的内容部分,应该因人而异,高考题型分成四类:塞分题、基础题、中档题和综合题. 大部分同学完全不会的部分在综合题,建议同学们的复习顺序应该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应进行跨越性复习.
误区3: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
每个同学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不尽相同,分数差距比较大,升学目标也相差甚远. 具体来说,600分、450分、300分等不同分数段的同学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所以复习方法也不能照搬同一模式. 模拟考试成绩在二本线以下的同学应该把复习重点定位在塞分题和基础题部分;一本线以下的同学应该在确保前两种题拿分的同时关注中档题和部分综合题的复习;准备冲刺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同学应更多关注中档题和综合题的强化训练. 最后阶段的复习方法是高考的关键,应遵循因人而异、不可求同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