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县树人学校 周玉霞
在近一段时间的听课和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引起我的思考——我们的数学课堂缺少什么?经过反复思索和认真整理,笔者认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在以下四点有所欠缺,需要矫正.
一、缺少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过于偏重知识的讲授,导致数学课堂缺少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应取材于学生的生活,追求“数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变“课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呢?
行动策略
教师必须有一双“数学的慧眼”,能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思维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挖掘生活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把课本中的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
二、缺少人文关怀的数学课堂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只有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生命展示的过程,成为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才能使数学课堂充分体现激励生命成长的功能. 我们的数学课堂缺少教师心灵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而教师又缺少对学生的了解.
行动策略
教师要把“学生学得是否快乐”这种情感体验作为自己教学的追求目标,课堂上创设“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学习氛围,让“对话”成为师生情感的纽带;课堂上教师要把评价作为激励学生进步的手段.在教学中,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有错误时,要抓住学生的某些独到之处用鼓励的语言来评价他;当发现某些学生学习中出现了问题时,可以不正面提出来,而是通过表扬其他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用这种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上是使课堂充满人性的部分途径,使学生获得比知识更重要的人文关怀的方法.
三、缺少生成性的数学课堂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成为没有激情的行程.”有些教师固守着自己的教学预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很有价值的问题或置之不理或疲于应付,不能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行动策略
教师精心设计的预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课堂上应采取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洞察学生心里的秘密,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让它转化成为课堂学习资源,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生成.
四、缺少互动性的数学课堂
课堂不是老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教案剧,课堂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活动和过程是不能预先告知的,只能参与和体验,所以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行动策略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留给学生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点拨、疏导,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背景.力求做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教师绝不示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教师绝不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