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数学辅导报社网站
>>
编务中心
>>
初中编务
>>
初中报纸网上读报
>>
初二版
>> 正文
骗人的“平均数”
★★★
骗人的“平均数”
作者:
赵国瑞
文章来源:
浙教八年级版07—08学年度上学期第11期
点击数:422 更新时间:2008-7-29 16:22:41
刘木工开了一家小工厂,生产一种儿童玩具.
工厂里的管理人员由刘木工、他的弟弟及其他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0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得很顺利,现在需要一个新工人.于是,刘木工来到了人才市场,正与一个叫小齐的年青人谈工资问题.
刘木工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元.你在学徒期间每周得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
小齐上了几天班以后,要求和厂长刘木工谈谈.
小齐说:“你骗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
刘木工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小齐,不要激动嘛.平均工资确实是300元,不信你可以自己算一算啊. ”
刘木工拿出了一张表,说道:“这是我每周付出的酬金.我得2400元,我弟弟得1000元,我的六个亲戚每人得250元,五个领工每人得200元,10个工人每人得100元.总共是每周6900元,付给23个人,对吧?”
“对,对,对!你是对的,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可你还是骗了我. ”小齐生气地说.
刘木工说:“这我可不同意!你自己算的结果也表明我没骗你呀.”
接着,刘木工得意洋洋地拍着小齐的肩膀说:“小兄弟,你的问题是出在你根本不懂平均数的含义.怪不得别人呦.”
小齐气得说不出话来,最后,他一跺脚,说:“好,现在我可懂了,我不干了!”
在这个故事里,狡猾的刘木工利用小齐对统计知识的误解而骗了他.小齐产生误解的根源在于,他不了解平均数的确切含义.
“平均”这个词往往是“算术平均值”的简称,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统计学的度量指标.然而,如果有少数几个很大的数,如刘木工的工厂中有了少数高薪者,“平均”工资就会给人错误的印象.
类似地,会引起误解的例子有很多.譬如,报纸上报道有个人在一条河中淹死了,这条河的平均深度只有2尺,这不使人吃惊吗?不!你要知道,这个人是在一个10多尺深的陷坑处沉下去的.
文章录入:lily 责任编辑:lily
上一篇文章:
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字体:
小
大
】【
发表评论
】【
加入收藏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主办单位:中国数学会 运营单位:数学辅导报社
联系电话:0435-3940500/01/02 传真:0435-3940503 地址:吉林省通化市西昌工贸开发区2号数学辅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