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加为收藏
情寄碧水深山中
作者:FroG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7

   罗继远 戴凌 廖肇银 本报记者 徐光明

  5月11日清晨,记者一行在江西省万安县教育体育局同志陪同下,乘车从县城出发,在狭路迂回的山间公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公路尽头,再搭乘满载山竹的机帆船,在碧波荡漾的水库里行驶了约40分钟,下船后,又沿着山间小路步行了半小时,终于来到了五丰镇棉津村(原棉津乡)樟木坑教学点,见到了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的全国模范教师曾昭富。

  樟木坑小学是一幢只有两间教室、一间住房、一间厨房的干打垒平房。由于山林掩映,室内光线暗淡,连白天上课都要开灯。目前学校只有8个一、二年级的学生,其中两人在学校食宿。8平方米的房间一横一竖成“7”字形摆着两张床,住着曾昭富夫妻和两个学生。这两人住宿生一个6岁、一个8岁,父母都在外打工,因离家较远,爷爷奶奶无法接送,曾昭富主动要求让学生在校和自己一起食宿。

  曾昭富今年50岁,1978年高中毕业后,毅然放弃当村干部的机会,选择在樟木坑教学点当一名民办教师。1994年,他从泰和师范民师班毕业,棉津中心小学准备调他任乡教办干事,当得知没人愿到樟木坑教学点任教时,他又一次回到了教学点。就这样,他在这个离乡镇30多公里。离家10多公里的库区深山教学点坚守了32个春秋。

  樟木坑教学点的学生分别来自6个自然村,学生到教学点要翻4座山,走一个半小时才能到校。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走山道让人不放心,每天接送学生成了曾昭富一项正常工作。遇上狂风暴雨、大雪纷飞的天气,他还要给最小的学生撑伞、背书包,有时还背学生翻山越岭。32年来,每学期的教学用品都是靠他肩挑手提搬到樟木坑。32年来,他用烂了8个手电筒,屈指算来,光接送学生走过的路程便达7万多公里。

  曾昭富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尤其对困难学生更加关爱。2001年初夏,二年级学生曾奇的父亲外出打工,不幸遭遇车祸身亡,母亲又重病缠身,面对家庭灾难,家里准备让孩子辍学。曾昭富得知后多次到曾奇家中,安慰家长说:“让孩子读书吧,书杂费我负责。”2005年寒冬的一个下午,三年级学生曾淑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倒在半山腰,造成右腿骨折,在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月。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曾昭富每逢双休日都要去医院看望曾淑云,并给其补课。期末考试时,曾淑云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了长进,数学考了100分。

  从曾昭富的家到教学点要翻3座山,走一个半小时的路,为了节省时间,他长期吃住在教学点。2000年腊月的一天,家中捎来消息说母亲病危,催他速回。他想,来回一趟要3个小时,半天的课就没了,等到周末下午放学回家后,母亲已经奄奄一息不能说话了。妻子告诉他,母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是:“让儿子好好教书!”曾昭富记住这句话,一心扑在教学上。妻子看到把事业视为生命的丈夫,没有一句怨言,只要一有空,她便来到教学点,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开荒种菜,为学生热饭、炒菜、洗衣服。学生中午吃的蔬菜都是她种的,并为学生免费供应。

  曾昭富教过的学生有15人考取了大学,有两人考上了研究生。

  望着四周空荡荡的山谷,记者为这位在寂寞中坚守了32年的模范教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当记者要他谈谈自己寂寞的感受时,曾昭富笑着说:“我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孤独。中午,我有时与学生一起观看上级配发的VCD机播放的课件,有时为学生讲故事,课外活动时我与学生做游戏;晚上,我时常拉二胡,一天的劳累就消散了,上床后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文章录入:frog    责任编辑:frog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英语辅导报语文学习报数学辅导报素质教育报考试与评价英语“四位一体”教学网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