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咬文嚼字]“啸”字趣谈 | |
作者:陈林森 文章来源:(总第210期) 点击数2368 更新时间:2008-7-22 18:03:4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啸,音xiào,《汉语大词典》:“撮口吹出声音。”《现代汉语词典》:“(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打口哨。”我们常认为古人的“啸”就是今人的吹口哨,其实,古人的“啸”远比今人吹口哨来得讲究,唐无名氏语:“仙人海春居髑髅山,善啸术。”“啸术”就是古人啸的技巧。古人啸,有以叶片置于口中吹奏的。《旧唐书》中也有记载:“啸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有以指夹唇吹之作声的,《资治通鉴》中“吹唇沸地”,元人胡三省注曰:“吹唇者,以齿啮唇作气吹之,其声如鹰隼。”当然更多的是撮口长啸。 前人能称得上真风流的是“魏晋人物晚唐诗”,潇洒风流的魏晋人最擅长啸。晋朝文学家阮籍极善啸,以至在河南尉氏县东南有阮公啸台,亦称啸台,惹得清人吴伟业艳羡不已:“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梅村》)《世说新语·栖逸第十八》中说阮籍常常“箕踞啸歌,酣放自若”,其声能“闻数百步”,有一次阮籍在苏门山中遇到大隐士孙登,阮籍就上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大讲老庄之学,孙登不理,于是阮籍就“对之长啸”,过了好久孙登笑着说你再吹一次,阮籍吹完,孙登头也不回地走了,阮籍走到半山腰,忽然头顶上方传来孙登的啸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堪称绝响,阮籍大服。 唐代裴(钅刑)的《传奇》中讲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孙恪游洛中时娶一袁氏女,十多年后,孙恪携袁氏及二子至峡山寺,袁氏拿出一碧玉环交给寺中老僧,说:“此是院中旧物。”老僧开始不解其意,忽然有几十只野猿悲啸着从山上跃下,袁氏恻然,就题诗一首:“刚被恩情役此心,无端变化几湮沉。不如逐伴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深。”就掷笔于地,“遂裂衣化为老猿,追啸者跃树而去”,老僧这才明白:“此猿是贫僧为沙弥时所养……碧玉环当时亦随猿颈而往。”因为此典,古人就称野猿为“啸云侣”。 九百多年前初冬的一个月夜,苏东坡与友人一起“携酒与鱼”泛游赤壁,东坡先生攀上绝壁,“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后赤壁赋》)那一声长啸中寄寓着他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情。几十年后,民族英雄岳飞在他那首著名的《满江红》一词中“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更是慷慨悲凉,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的“啸”据说有好几种,可以极方便地表达不同的感情。古人若心情平静,啸声就如吟诗一般平缓轻柔、春风拂面,这叫“吟啸”或“啸咏”。《世说新语·简傲》中载王子猷在寄居的房宅旁种竹,有人问暂时居住何必如此麻烦,子猷“啸咏良久”,然后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真是洒脱之至。当然古人若看不起你,嘲讽你,啸声就快而短促,忽高忽低,忽柔忽刚,此为“讽啸”。《晋书》载: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王徽之“欲观之”,便直接到竹下,“讽啸良久”。古人心情舒畅时,就吹出激奋昂扬、高亢辽远的啸声,称为“舒啸”。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后就常常“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真是惬意。金庸作品中的黄药师、杨过、全真道士常常纵声长啸,“犹如龙吟大泽,虎啸深谷”“声闻数里”,虽是小说家言,大概亦属此类。古代名士多天性率真自然,更喜欢一种近似唱歌的“歌啸”或“啸歌”。 古代典籍中还有许多与啸有关的词汇,诸如“啸天”“啸合”“啸吼”“啸呼”“啸侣”“啸风”“啸傲”“啸叹”之类,大多皆与狂放、风流、洒脱、隐逸、率性有关,它们浓缩着古人鲜活的血脉和人生理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也渐渐沉淀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处,使后人常常掩卷遐想,为之唏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