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沧海一粟]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例说(二)
作者:王修波  文章来源:(总第80期)  点击数1868  更新时间:2008-7-23 13:20:4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者”“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三)用作程度副词,

  可译为“多么,何等”。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2.表示反问语气,相

  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可不译。

  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