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祝福》一文中,作者分别用了一组含"然"字的词语,来表现不同情景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心境。这组词语是"悚然""淡然""俨然""坦然"。它们所在的语境如下:
①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 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③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④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这组词语言简意赅,准确地传达出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不同心态,反映了人物的思想境界。
"悚然"描述的是祥林嫂问"我"人死之后有无灵魂后"我"的心理感受。"我"为什么会感到悚然,是因为祥林嫂的问话出乎"我"的意料,还因为祥林嫂的问话内容震撼了"我",更因为祥林嫂的问话引起了"我"的担心。"我"担心祥林嫂有什么不测。所以,"我"既为祥林嫂感到担忧,又手足无措,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恐惧。这一心理活动折射出"我"这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内心的脆弱。
"淡然"描述了短工回答"我"问话时的神态。"我"关心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短工却不在意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对祥林嫂的死漠不关心,好像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说明短工的冷漠与麻木。短工似乎以为,只要自己还活着,别人死不死,不是他的事。在那个黑暗的社会,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就不错了。这就是一个社会底层、普通劳苦大众的真实心态。"淡然"是一般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俨然"描述四叔陪"我"吃饭的神态。这煞有介事的、庄重严肃的神态,形象地传达出四叔的心理活动。"我"是晚辈、是客人,"四叔"是长辈,是主人。作为长辈,四叔要表现出威信、原则;作为主人,四叔要表现出待客之道。四叔极力压抑自己的性情,他想,我要表现出长辈的尊严,不能在晚辈面前失态。四叔的心态源于他信奉封建礼数。"俨然"一词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封建卫道士形象。
"坦然"描述祥林嫂去拿祭祖用的杯子和筷子时的神态。这种平静、无顾虑的神态真实地反映了祥林嫂的心境。祥林嫂自己以为,捐了门槛,就赎了一世的罪名,就是一个清白的人。她捐了门槛,就彻底放下了心理负担,彻底解除了心灵的困扰。所以她神情舒畅,眼光分外有神。祥林嫂想,一切都过去了,我是一个清白的人了,我可以和其他人一样,都能参与祭祖了。坦然的神色,折射出祥林嫂对祭祀权利的渴求,对做人的基本权利的争取。可是,这种想法于那个时代是幼稚的,所以带给祥林嫂的是更大的打击。
从这一组词,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心态,这心态可以反映出人的不同的思想境界。而要恰当表现出人物真实的心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就需要准确选用词语,力求一字传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