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学习报 > 学生频道 > 高中 > 高一 > 鲁人 > 正文
  陈情一表动古今——《陈情表》抒情艺术品析  
 
陈情一表动古今——《陈情表》抒情艺术品析
作者:吴长青 文章来源:(总第105期) 更新时间:2008-5-4 14:34:46

  《古文观止》评《陈情表》:"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文章之所以有"悲恻动人"的效果,是因为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多种抒情方式。

  生: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旨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呢?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师: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首先是通过叙事来表达

  的。对于自己的坎坷家世,作者一共写了四件事:一是"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二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是"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四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尽管作者未直接抒一句情,但有了这四件不幸之事,其孤单凄苦之情便跃然纸上。有了这样的叙述,就让晋武帝明白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就绝不仅仅是通常的祖孙之间的亲情,而是"更相为命"的特殊亲情;有了这样的叙述,让晋武帝明白了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其恻隐之心。李密主动提到曾入仕"伪朝",是要打消晋武帝的疑心,表明心迹,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节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实在是为了尽孝,我才不出仕的。这样的叙事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读来动人。

  生: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言之以理。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是什么?

  师:李密把自己的陈情建立在严密的逻辑之上,动之以情的同时,比喻以大义。他很好地提出了"大"与"小"跟"先"与"后"的关系。他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而他的不离祖母的尽孝的做法,正实践晋武帝提出的"以孝治国"的政治纲领,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圣朝以孝治天下,成全李密就是以孝治天下的典范,这样李密奉养老人的这件很小的事情,就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制高点",这就是"大"与"小"的关系。从时间上说,"尽孝"与"尽忠"并不矛盾,因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一结论清楚地陈述了"报国恩"与"徇私情"只是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不是矛盾了,也就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就是"先"与"后"的关系。

  生:读《陈情表》我看到了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了祖母刘奄奄一息的悲痛,看到了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了作者诚惶诚恐的忧虑,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陈述的呢?

  师:作者一是间接抒情,把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在形象的描绘中显露倾向,比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描绘了一幅祖孙相依为命的图景,中间夹杂了丰富的内涵!比如郡县风驰电掣地执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二是直接抒情,比如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激之情。又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用对称句议论抒情,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作者不惜作"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结尾还用了"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恳切言辞,这样使晋武帝被其苦情、亲情、忠情深深打动,从而彻底地放心。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More...   
     
    More...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7-2012 语文学习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仁集团网络编辑室 技术支持 Tel:0435-39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