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条理清楚当然要讲究语言得体和恰当地运用记叙的顺序。可是,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作文语言是很棒的,所运用记叙的顺序也有利于表达主题,但读完文章之后还是给人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为什么呢?这可能是文章不讲究记叙的详略,详略不得当,文章主题的表达就失之偏颇,给人满头雾水的感觉。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其中记叙详略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从时间上讲,作者回徐州及到家"变卖典质"的经过肯定比在南京的经历要复杂,而回徐州及到家"变卖典质"的过程中,作者肯定也被感动过。但作者写作的重点却不在这里,而在南京送别。所以作者首先把选材的重点放在南京,对于回徐州及到家"变卖典质"的过程,用三小段略写。南京送别的重点是车站上父亲的百般呵护,重中之重又是月台上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因此作者用了较多的篇幅,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凝聚这一处特写,而且后文也多次浮现这一背影。这样,重点突出,含蓄生动地表达了文章主题。
使作文详略得当,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文章中心,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要详细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要简略写。
二、突出事情过程,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因为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三、把握好点和面,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若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明,从而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四、记叙文中也应有适当的抒情、议论,但记叙文中的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应适当略写。运用先倒叙后顺叙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叙部分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要详,写景部分该略。
五、把握详略的"度",我们还要弄清:详写的材料详到什么程度?略写的材料略到什么程度?要把握好详略的"度",才能做到详略得当。详写,并不是越详越好,只要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就达到了要求,切不可画蛇添足;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也要根据中心思想的要求,简练地叙述次要的内容,做到简洁概括,清楚明了,决不能简单几笔,草草了事。
习作例文《酸酸的草莓》也是一篇详略得当的好文章。"我"不想上学的心态是复杂的,不是一天形成的。这对于本文主题的表达起到对比的作用,但不宜详写,因为本文要表述的是由不想上学到要上学的思想转变过程,过多的写不想上学的心理或言行,就给人造成文章头重脚轻的感觉。文章是以卖草莓的经过为线索来叙事,表现"我"内心深处的剧烈变化的,但对于卖草莓路上的几个小时却一带而过,这是因为此时"我"的内心世界并无变化。卖草莓开始到中午之前的经历也是略写,但辅之以心理描写,这样的适度详写,是为下文的引发内心深处的剧烈变化而作的铺陈。小作者详写几个女生买草莓而不成的过程,写得详尽、声情并茂,因为这一情节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水到渠成,"我"思想的改变,表现了当代青少年正确的选择。
总之,只有把握好叙述的详略,写人记事才能妙笔生花,所谓淡妆浓抹才相宜。
【写作素材】
在牛津市内,可以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部书。这一景象让到牛津旅游的中国人很惊讶。我施舍了先令和从中国带来的一枚银戒指,那乞丐点头称谢,我问他看的是什么书,原来是凡尔纳的小说。温饱都还不能保证,却照样在阅读中"环游地球"。
英国每550人印书一种,德国1050人印书一种,法国1600人印书一种,美国每4000人印书一种,中国每12000人印书一种。也就是说,每年读者需要的印书种类,英国读者比德国读者多一倍,比法国读者多两倍,比美国读者多几乎七倍,比中国读者多二十倍。在伦敦,阅读的需要,几乎像需要呼吸和吃喝一样,成为近乎本能的文化习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