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吞噬了白天的阳光,天边露出朦胧的弯月。
夜张开无边的网,雾气氤氲,濡湿了躁动的灵魂。听不见白天的吆喝声,也闻不到空气中的汽油味,物欲横流的世界在夜色中沉淀,我找不到安放灵魂的净土。谁能以投枪、匕首刺破这张大网?谁能在这沉重的夜晚呐喊?夜色渐浓,天边的弯月冷漠地望着我,一声不响。
这样的夜晚,我还能做什么呢?白天要读的《鲁迅全集》,还没读完。先生平时教诲我们"夜正长,路也正长",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了。看来,今晚,我只有去谒见先生,向先生请教了。
独坐在斗室,读鲁迅先生,渐渐安抚了我躁动的心。我似乎又听见了鲁迅先生铿锵的脚步声,目睹了先生沧桑而镇定的尊容,和先生健在时,没什么两样,只是胡须更长了,脸更瘦了,头发更倔强了。几十年过去了,先生还在坚持斗争?先生还秉承"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人准则,在阴曹地府也决不妥协,先生的阴灵也是一位不屈的勇士啊!
先生的形象愈来愈高大了,我须仰视才能见。可先生始终微笑着,那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正写在他的脸上。我似乎看见先生怎样弯腰为文学青年改稿,怎样提着靴子上街,怎样屹立在讲坛为青年学生上课……先生的举手投足间,传递出对青年的无比关爱。作为战友,先生关心柔石;作为师长,先生关爱刘和珍,作为文学前辈,先生提携后进。我与先生素未谋面,今夜,我却感受到先生慈祥的目光对我的鼓励,对我的期待。我似乎觉得自己的面具融化了,脸颊活泛了。
先生的平易近人,折射出先生善良的心地。即使,对待看客先生也是大度宽容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先生之哀者,正是先生因对民众的博爱,而产生了愤激;先生之怒者,是以批判的笔锋解剖病态人格,以引领人们重新审视自我,塑造新我。像先生这样平易近人的前辈、长者、战友已经不多了,放眼茫茫人海,看到的是势利的眼、自私的脸、麻木的表情和高昂的头。
夜深了,月色惨淡,先生严肃地告诫我"要以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为榜样""不要做苟活现在的我"的中国青年。先生爱憎分明,在白色恐怖下,他奋笔疾书,摇旗呐喊,与反动势力进行"韧性"斗争;在病态社会中,他针砭时弊,抨击假丑恶,解剖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奴性人格。先生不是勇武,却胜英雄,超豪杰。
先生树起的"大旗",号召过二三十年代的青年,激励过四五十年代的青年,警醒过六七十年代的青年……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这面大旗却摇摇欲坠。先生在社会这本大书中发现了"吃人"两个字,我却在先生的书中找到了先生忽视的两个字--铜臭。先生把自己一生的品质、精神都浓缩到了他的著作中去了,可是,今天,在世人的眼中,先生的著作能值多少钱呢?
天边的弯月隐没在阴云里,收敛了稀微的淡红。
【点评】
在厚厚的《鲁迅全集》里,鲁迅先生的形象、品质、精神,是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以自己所处的社会、接触的人来反观鲁迅,作者不是单纯地解读鲁迅先生,而是紧密结合现实,在赞扬鲁迅的同时,又给社会中某些丑恶现象以批判。构思新,立意深。以景物描写营造氛围,暗示中心,有很好的效果。
推荐教师:方绍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