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不久前上海市曾地方立法,禁止在正式的文件报告中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法之得以立,必定是经过了当地人大代表的讨论,必定是有很多人已经被那些网络上盛行的不规范用法或者英语语音直译折磨得不堪其苦了吧。所以我拥护上海的这个"语言法",并不是不能接受新事物,而只是出于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语言的极度的爱。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一说便是浩浩五千年,但实际上,我们的文字已有六千年的历史,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恰恰这种语言的"独领风骚",尽显了我们民族的灿烂文明。
所以格外珍爱语言,是因为作为作家,语言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东西。既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于是在写作中,我们便会不断探索语言的表达。这是一个充满了热情和创造性的过程,相信任何想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作者,都会在遣词造句中乐此不疲。
所以无比热爱语言,还因为我们的语言有着久远的变迁。从《论语》《庄子》,到《古诗十九首》;从《楚辞》、汉赋的纵横捭阖,到唐诗、宋词的慷慨委婉;而后又有元代戏曲,明清小说,如此经过千百年积淀与锤炼,我们的语言才走到今天。到了近代,文学的革命又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一翼。尤其在将白话文引入文学的"改良"中,无论胡适的散文,徐志摩的诗,还是鲁迅的小说,都将语言带向了新的巅峰。古往今来,许多作家为汉语言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使我们的语言越来越完美,越来越精粹。我们才得以在一种经典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并凭此推动社会的发展。对于有着如此悠久积淀的文明成果,我们又怎么能够轻易丢弃呢?
所以对汉语如此小心守护,还因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汉语。一些国家在小学就开设了汉语课,更有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趋之若鹜般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但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财富反而不看重、对自己语言的纯洁性反而不维护呢?
如今社会上"泛文化"泛滥,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正在吞噬着我们传统的人文精神,而且受众特别广泛,尤其年轻人在这种氛围中生活更是值得担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年轻人如果没有经过传统语言的学习和深造,是很难将悠久的中国文化传承下去的。对于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来说,维护语言的纯洁性,任重而道远。
(选文有改动)
【感悟】
汉语博大精深,坚守汉语的纯粹与精美,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浙江 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