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学习报 > 学生频道 > 高中 > 高二 > 人教课标 > 正文
  [校园漫步]新《六国论》  
 
[校园漫步]新《六国论》
作者:王晓维 文章来源:(总第209期) 更新时间:2008-5-9 15:10:07

  时光荏苒,史事如云。岁月之年轮,将永远镌刻那凝固之永恒。于斯有真谛,于兹有天理。历史之风雨,纵掠过千载万年,其理昭昭,以谢后人矣。

  昔大宋皇帝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六国破亡之故事,于今虽逾千年,然仍有借鉴之要意,愿台独者,勿忘六国之事,顺势而趋,走向大统,故为此文。

  六国之亡,秦之一统,非唯人力,亦赖天下之势也。山东六国,据拥中原,左右贤臣,内外良将。川泽之野,尽膏腴之富地。城池之固,俱关河之险峻。文有苏秦、四君为之谋,能纵约如一,聚兵百万之众。武有吴起、乐毅为之将,能破阵拒敌,决胜千里之外。及纵散约解,六国争伐:齐晋之兵,枕利戈以待旦;燕赵之卒,执长枪而报怨;楚魏之师,负重甲以饷食;吴越之军,驱马蹄而践踏。十年百战,千里烽烟,骨露荒野,尸横殿堂。

  秦守关中,民力未足,地荒万顷,不异蛮夷。诸侯卑秦,孝公以为丑,思慕贤能,延商君为之谋。破开阡陌,废封置县。筑引灌之沟渠,奖耕织之庶民。区区数载,关中盈饶。由是六国之民,背井田离故乡,不辞驱为秦兵,皆欲就秦之富庶。而秦皇雄武,招延治世能臣,修明内外法度,秣良马厉精兵。得乎天下民心,顺乎天下大势。兵掠中原,将扫八荒。破楚魏于须臾,亡韩赵以余威,而灭齐燕于书檄之间。六国俱亡,海内一统,偃武修文,天下景从。收六国之甲兵,制天下之战马。王孙不得复国,贵臣不能报怨。

  当是时也,王制衰微,井田废而私田兴。礼乐崩坏,宗法分封不能行。而胡越交通,汉夷相和。货徙千里,足涉南北,势成天下一家。如罢诸侯之兵,民乃得安,故天下之庶民,争望统一。而六国之君臣,咸背时运行之,弃修文之成业,欲用武以求全。据弹丸之地,而轻纵甲兵,驱弱卒之微躯,抗虎狼之雄师。势不能敌秦而强击之,力不能拒势而强逆之。争战日久,民心疲弊。隳百姓之根基,失天下之大势。以逆行之孤舟,抗顺势之急流。六王七庙,岂能保全。

  天下之势,盖在一统,一统则天下不复有诸侯之战矣,昔秦与六国俱为周王封土。周室倾颓,强秦承命,加兵六国,一统天下,顺乎大势,得乎民心。而六国昏弱,不能望远。驱弱民兴残兵,逆大势抗一统。挟微卵击顽石,持发丝迎利刃。势穷而哭,先庙堕毁,而遗祸患于庶民,留不德于后世。假令六国顺势而驱,助天下一统,合四海一家,则百姓免于战祸,宗庙亦得保全。天下之人,必推六王之德,后世之君,必奉六王为宗。

  保民而王,抚百姓以利国家。顺势而帝,除诸侯以安天下。统一大势,非人力所能抗。秦顺大势,兴兵甲犹能成大功,六国逆之,御疆土犹获败绩。六国宜自缚负玺而之咸阳,何用费秦镞以劳秦师?非不能悯六国之君臣社稷, 统一大势弗能抗也。六国自逆大势,孰能恤之。

  六国之事,虽逾千年,可以鉴矣。愿台独者,顺势而趋,勿违统一之大势,而效六国之破亡。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雁去雁回无人数,风雨历史亘古今。四季之吹打,尤显天道之精髓,国史之厚重,国人自会铭于心。

  【点评】

  本文是一篇取材于历史并借以议论时政的民族类说理性文章。作者用六国"驱弱民兴残兵,逆大势抗一统"终遭"败绩",秦国"顺乎大势,得乎民心"终获"一统天下"的历史事实,严正地告诫"台独"分子不要逆历史潮流执意以卵击石,而要顺应民心,顺应大势,走向回归,完成统一。作者的观点非常鲜明,立意非常高远。六国破亡的历史教训,不仅成了时代的记忆,而且永远成了民族的、历史的记忆。作者结合国情,警示"异类",义正辞严,激昂慷慨,充分显示出说理文的雄辩性。严谨翔实的史料分析,凝练精辟的骈散句式,处处彰显着作者深厚扎实的写作功底。

 

  山东省高青县第二中学   李巧芸

  指导教师:周景明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More...   
     
    More...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7-2012 语文学习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仁集团网络编辑室 技术支持 Tel:0435-39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