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学习报 > 学生频道 > 高中 > 高三 > 山东高考 > 正文
  [备战高考]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要处理好的六种关系(一)  
 
[备战高考]高三语文备考复习要处理好的六种关系(一)
作者:李雪信 文章来源:(总第79期) 更新时间:2008-5-19 9:16:10

  新学期伊始,高三同学即将进入冲刺的关键学期。如何在高三下半年针对复习内容多、时间紧的状况,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根据实施新课改三年来的教学经验和2007年高三备考以及2007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的情况,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语文备考复习要注意处理好下面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课内课外的关系

  高考试题直接出自课本的比较少,这是客观情况,这就导致一些老师与考生忽视语文教材,而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复习资料上去,这样做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只要课内知识点掌握得牢固而灵活,变成自己的能力,是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高考的。2006年的高考有着明显的回归课本的导向,字词、背诵等基础知识的考查不少是源自课本的,2007年更是如此,就是古诗文阅读中难理解的词语也都是课本上出现过的。这个信息就告诉我们要围绕课本做文章,复习好基础知识,不要过早丢掉课本,不必为应付高考引入过多的复习资料。

  语文基础知识应该首先从课本中去获取,现代文阅读分析也应从课文的具体分析中去进一步感悟,至于文言文复习,更要重视从各模块文本中积累实词、虚词、通假及其他文言知识,进而掌握文言翻译、分析的基本技能。立足于课本,才能系统归纳并掌握知识要点。同时我们的教材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写作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储存、运用。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不能突击,靠的是平时不断地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当然,课外阅读也不能忽视。但是课外阅读是在复习好课内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课外阅读应处理好粗读与精读的关系,精读为主,不求量多,重要的内容可做些卡片,从而加深记忆。语文储备的丰厚,必能使语文学习如虎添翼,在作文中更能派上大用场,会使你下笔妙语如珠,文思泉涌。古文方面可选一些浅显的纪传体文章来做练习,如《古文观止》就是一本好书,篇幅不长,韵味独特,里面的短文也常出现在各类试卷中。

  二、处理好阅读与训练的关系

  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复习上都是重做题轻读书。有不少教师和学生热衷于大搞题海战术,一是深信"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甚至寄希望于同高考题撞车;二是对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复习资料失去鉴别力,觉得这也好那也好,于是统统采取"拿来主义";三是不少老师不敢放开手让学生去阅读,认为复习不做题是危险的。殊不知,题目做的太多,势必减少读书时间。这样囫囵吞枣、昏天黑地地做下去,对提高语文能力没有什么大作用。从2007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来看,大量做题而不读书,是徒劳无功的。真正有效的复习应该是精练,举一能反三,触类能旁通,宜少忌多,宜精忌滥,宜巧忌偏。只有精练,才能保证有时间读书。而只有广泛阅读,读字词、读课文、读作文、读课外书,才能增强自己的语感能力,积累丰富的知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这一著名论断所阐明的,也是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得语文能力的道理。因此作为高三语文教师应该慧眼识题,精选题目;学生应该精做习题,留出宝贵的时间去阅读。当然,读什么也要教师把好关,师生做到阅读资源共享。

  三、处理好语文基础与作文的关系

  有相当多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语文基础知识虽多虽难,但复习起来容易操作,复习起来心里塌实,复习效果也快而明显;可是作文训练往往不好把握,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使多写几篇作文,也不一定能提高多少分。所以,大家有时间和精力总愿用在复习基础知识上,而不愿用在作文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语基复习固然重要,作文复习同样重要。高考中作文分数占整个试卷的百分之四十,是所有高考试题中占分最多的一个题。教师轻视作文的复习,是对学生的前途不负责;学生轻视作文的复习,是拿自己的命运开玩笑。作文复习确实难以把握,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只要方法得当,作文水平在短时间内是可以提高的。我们可以先从《考试说明》的研究入手,明确作文的要求;再研究近几年高考作文,把握其特点及其发展趋向;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作文训练,同样能够提高作文水平。我们的做法是分四步走。首先练审题,这一关最重要,因为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关键是审题立意准确恰当。第二步是训练拟题和写提纲。好题半篇文,对于考场作文来说,题目写好了,作文也就成功一半了。写提纲是为了防止作文跑题,跑题是致命伤。第三步训练快速作文。绝大部分考生的作文是用30分钟写成的,而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效率太低,不适应高考。第四步是修饰作文。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力,好的形式对作文内容有积极的帮助。比如作文的题记怎么写,段落设计怎样才合理而美观,不同的文体需要不同的写作模式,等等。这些都需要师生共同研究,寻求最优化的设计,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处理好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对提高学生能力越来越重视了。很多老师和学生也认为高考语文不考具体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没有用处了。殊不知,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2006、2007年高考基础知识、名句默写等许多题目都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很多语文试题的题干要想读懂,更需要明白相关的语文知识。一些对能力要求极高的测试题目,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是很难答得准确的。

  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内在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包含了"普遍而强有力的实用性"。在教学中授以基本结构的知识,能最好地激发学生的智慧。在语文教学中,规律性的知识表现为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此即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更表现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方法以及如何进行观察、记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方法性知识,也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只有掌握规律性知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才能体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例子思想",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那种主张不学规律性知识,全靠自己在读写实践中体会的做法,是一种少、慢、差、费的做法。从1992年的"教学大纲"到2001年的"新课程标准",主张"淡化"关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提出"精要、好懂、有用" 的要求,其用意当然是好的。但它主张对基本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不作简要的系统讲授,则是完全错误的。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基本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不作系统讲授,就不可能正确修改病句,不利于有效地帮助学生疏通文章的语言。

  规律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要摒弃教师繁琐分析的做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就要在学习具体的篇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然后用这一规律去鉴赏其他的诗歌。当然,也不排除教师关于诗歌鉴赏知识的必要讲解。

  (未完待续)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More...   
     
    More...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7-2012 语文学习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仁集团网络编辑室 技术支持 Tel:0435-39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