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虚词“而”的用法,高中语文课本中多次出现,“而”究竟是什么词性,起什么作用,还值得我们思考。下面就“而”字谈一下笔者的浅见。
一、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而且、又”。判断是否是并列关系,主要看“而”两侧的词语:如果两侧的词语可以交换位置,而又不发生语意的变化,那么“而”表示的就是并列关系。
例:①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而”两侧的词语有一前一后关系,也就是有先后之分。
例: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三)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后一个动词(动词短语)必须在前一个动词(动词短语)的基础上。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而”表示转折关系时,“而”两侧的词语构成相反的语意。
例:①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而”表示修饰关系时,“而”前的词语只是修饰、限定“而”后的词语。
例:①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二、代词
(一)“而”作为代词时,是指代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们)”“你(们)的”。
例: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早缫而绪,早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二)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而可以报知伯矣。(《战国策》)
三、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语气词,放在句末,表示限制,可译为“罢了”。
例: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之事》)
而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而后:“然后”“以后”。
例: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