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学习报 > 学生频道 > 高中 > 高三 > 山东高考 > 正文
  [知识卡片]“明镜高悬”和“难得糊涂”的由来  
 
[知识卡片]“明镜高悬”和“难得糊涂”的由来
作者:王树人/供… 文章来源:(总第80期) 更新时间:2008-7-23 13:19:16

  旧戏曲舞台上,每逢“大老爷”升堂,公堂正面总有一块匾额,上书“明镜高悬”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怎么来的呢?

  据东晋学者葛洪所撰《西京杂记》载: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秦都咸阳宫里,看到无数奇珍异宝,其中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因此可见此镜出于秦地,故称“秦镜”。又因为此镜功能奇特,故人们便用“秦镜”来比喻官吏善于审察案狱,判决公正严明。此后,不论是清官、贪官、昏官,还是糊涂官,为了标榜自己“清正廉洁” “公正严明”,都喜欢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久而久之,“秦镜高悬”逐渐演变成了更通俗明了的“明镜高悬”。元代戏曲《望江亭》第四折:“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

  “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是郑板桥题写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郑板桥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后曾在山东当了十二年县令,以爱民著称,为官时因助农胜诉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去官后曾有诗曰:“掷去乌纱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撷取一枝清瘦竹,西风江上作鱼竿。”居官前后均住江苏省扬州市卖画为生。若说起被时人称为“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题写“难得糊涂”四个大字,还有如下一段神奇的故事。郑板桥在山东任县令期间,一次游览莱州的去峰山时,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盘桓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中。茅屋主人是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儒雅老翁,屋中还陈列一方石质细腻、镂刻精良的桌子般大小的砚台。翌日晨,老翁请郑板桥题字,并声称要刻于砚背。于是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后面还盖上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见大砚台尚有余地,郑板桥就请老翁写上一段跋语。老翁便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同时也盖了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翁是一位隐居于深山的高官。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两位如遇知音、相见恨晚的人,就开始谈文说词,畅谈人生,并结为挚友。

  黑龙江巴彦   王树人 / 供稿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More...   
     
    More...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7-2012 语文学习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仁集团网络编辑室 技术支持 Tel:0435-39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