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伊道恩报告
作者:frog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35  更新时间:2008-3-3 18:13:00  文章录入:frog  责任编辑:frog

时间:2006年12月9日上午       地点:长春东师会馆        发言:伊道恩

这个课题很有意义,但是我跟在座的老师一样,也是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当中,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事物,所以我也是抱着跟大家一块学习和研究的态度来参加这个会,讲自己的一点粗浅想法。

首先这是我们第一次子课题、实验校的培训会,一般是这样一个程序:说说研究什么,会有什么问题。策略的意义,大而言之,对国家社会;小而言之,对个人的成长,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我不想从这方面说,只想说说针对我们语文学习它的意义。

我在天津经常给老师、学生讲中高考复习,一般我都先说五个意识,不仅是复习阶段,而且在学习过程当中这五个意识都很重要:

一个是目标意识。学生初三或高三毕业了,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笼统地说就是课程标准,但学生不看这个;具体地说是考试要求里的那些范围、内容和程度,这是目标意识。第二,复习当中要有主体意识。学生不要总跟着老师走,你要了解老师复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你还要结合个人的情况安排,而且要积极主动地设计自己最后的总复习,应该怎样高效利用时间、精力。第三,系统意识。对于学过的东西总复习的时候要系统化,虽然语文这个学科不是线性的学科,不像数学,得先学了一元一次方程,才能学一元二次方程,再学二元一次方程,但是还是有一整套的知识和规则等等。第四,要有规则意识,学习的时候有规则,答题的时候也有要遵循的规则。最后要强调这就是一个策略意识,也就是第五个意识。前面是目标,最后是策略,也就是用策略来调控它,在复习的时候你得用策略意识来指导。实际上,在设计人生如何走的时候也关系到策略,不只是现在我语文那部分薄弱,我适当把时间和精力多放一点,看六个学科那个学科薄弱一些,我适当调配一下自己的时间,这些都是策略的问题。事实上以上五点都可以归纳到策略里来。真正要学好,处处都要讲究策略。

现在的状元读大学以后反思自己的中学学习经验,基本上谈的也都是策略思想,也就是说他自觉学习必定要有这样的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知识,虽然他不一定有意识地把策略当成知识来掌握,所以我认为学习策略可以起到“三化”的作用:一就是巧化,用最简便的办法尽可能快、好地贴近、学习规律;二是优化,因为它是程序过程、规则方法最后的调控,所以要整合各方面最好的资源、因素,来达到高效;第三是规范化,刚才孙立权老师说,高中文学作品的学习就很需要策略,因为比较活,有散文、小说、戏剧等,散文就有很多种,但各地的高考题大阅读题基本上以散文为主,虽然考点都是那七点,但是具体到文章当中就很活,但是这里面有最基本的东西,你把它抽出来,形成策略,这就规范了。比如说,高考题怎么解,我讲“四定”,第一定向,首先看这道题它考你什么;第二,这道题考你文本的那一部分,这有个定位的问题,它可能是第二段,也可能是全篇,这就是定位;第三,这道题它考的是哪一类型的知识或者哪方面的能力,比如,有因来让你找果,或者有果让你找因,因果关系,或者考你用了什么修辞方式,它的作用好处是什么,这又是一种作用类型的题目,有很多种类型的题目,这就是定类,即考的是哪一类,比如作用好处类的题目,它的答案也是有规范的,也就是说,这种修辞方式加它在具体的语文环境当中起的作用;第四是定点,这也是策略,比如这道题给的是六分,那么很可能答案是三点,那我能不能想出三点要点来,不可能是一点六分,四分可能是两点。虽然这都是具体的方法,但是也是个策略的问题。

我认为策略有三个层次:微观、中观、宏观。我刚才开始说的内容可以说是中观的东西,后来说的“四定”是微观的东西,这都我们要研究的。说的“三化”也是为了利于学生学习。天津有个扶轮中学,它1894年建校,是天津市最早的一家学校。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就毕业于这个学校。我去这所学校听课,他们校长送了我一本陈省身的作文集,可能是从档案里面发掘出来的,十几篇凑了一本作文集。其中有一篇《一道几何题的十六种解法》,十六中解法,这道题的解法基本上已经穷尽了,很难想到其他解法。我推算一下,上个世纪24、25年左右的,他那时候也就十四五岁,就这样解决问题。陈省身被称为世界“微分几何之父”。我们华人有两个人当过美国学科协会的主席,他是其中一个,还有一个是物理学家,吴健雄,袁世凯的儿媳妇,这是物理协会的主席,华人去当美国物理协会的主席,很不简单。后来陈省身九十岁的时候回国来到南开,成立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把数学顶尖的人才引进到南开来。我强调的是,不要小看他的作文里面讲述的内容,其实这也是一种策略,他把一套题的解法穷尽,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办法才成就了一位大师,这也是一种学习策略。当然他的学习策略不只这一个。从他后面的发展来看,不论他的策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这很有关系。我只是说说意义,不去讲大道理。

我想策略在古代讲得比较多的还是治国、打仗、军事方面,近现代恐怕是经济技术管理上引进了策略这个东西,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又引进到教育教学的领域里面,这的确是很有意义的。我们要做的课题工作,我看首先有个移植、嫁接的问题,那就有个水土不服的问题。我们来看八十年代初,当时引进所谓“三论”,后来还有“新三论”,当时有信息论、系统论、协同论,后面还有控制论等等“新三论”,不管“老三论”、“新三论”,在语文学科嫁接的怎样呢?应该说有的水土服了,有的水土不服,所以我们把策略引进来以后,要在我们的学科领域中真正地扎下根来,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来学习,来领会,来移植。天津日报社它不送我天津日报,它送我人民日报,这可能是官方派送的。天津日报为了联系作者,它经常送我人民日报。报纸有个栏目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是如何创新的,每天都有,这样就有人提出来整合也是创新,有人提出来“厨师式”的创新。我这人很少做饭,但是八十年代之前一般都是在家里请客,来客人我爱人就靠边站了,我下厨,可见我比她水平高一点。我平时并没有她做饭多,但是我看得多,平时我还买些菜谱之类的,平时晚上没事我看着欣赏。这实际上有个整合的问题,比如说有一道粤菜,但是材料天津没有,我可以在天津买材料代替它,我主要摸准它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这道菜适宜濡软的,我就不能买硬的材料,这样菜的性质要跟它一致。这样既有粤菜的风格,又有天津的特色,其实创新就这样出来了。文章说的是一个企业领导,他讲的是“厨师式”的创新,我就觉得很有意思。你看中央2台就有个节目是大擂台,其实那些厨师都是在创新,不断整合,用不同的做法,把不同的原料整合在一起,整合出彩。我想这是我们要完成的任务。第二是学科化。因为策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通用的,一个是学科的。现在恐怕比较难的也就是学科的问题。怎么让它具有我们学科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我们探索、创新,在一些基本的原则、基本的策略基础上跟我们的学科的原则结合起来。像我刚才答阅读题的“四定”也算是在摸索当中,但是要把原理弄清楚,我这个“四定”还没有太多考虑策略的原理。一定要把原理弄清楚了,弄清楚才能解决我们学科的具体问题。我们学科的具体方面太多了,比如课标,初中五个方面,高中四个方面,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有综合性学习等等,每个方面都有它的学习策略问题,从整个学科也有它大的策略问题,例如天津有些学校,但是这样的学校很少,每周安排一节课,你可以随便阅读,去图书馆也行,自己带小说来看也行,就看课外书。这也是一种策略,它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有的学校阅读时间都在做题。有学校让我去听听课,我一听,天天都在做题啊,正课暑假讲,第六册寒假讲,平常就是在做题,讲题做题,讲题做题,师生都非常累。我在想,我那时候学习语文什么时候做过题啊,没有。临高考前复习也就是一个星期,最多也就是半个月。我记得那时候的化学老师这种意识比较强,提前半个月停课,有时还抢自习课。唯独他一个,别人没有这样的。语文老师讲到快高考剩下一个星期了,说快高考了,大家复习吧。那是五六十年代初,当时没有任何的辅导书、练习册,什么都没有,不也学过来了么,语文是能做题做出来的么?数学等理科做题是应该的,因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他还得做,而且做的是生产科研当中的题,能把他所学的原理、公理、定理用到上面去。语文将来谁还让你做题啊,不可能,除了写东西之外,除了作文有用,做题用处不大,要是用,就一个,就是为了能考分。所以我想问题就是学科化的问题。第二项任务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学生,因为是学习策略,所以一定要研究学生需要怎样的策略,帮助学生来总结、提炼策略,这是需要我们去做的第二方面。第三是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虽然这是学习策略的会,但是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这样的意识,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了解学生原来有多少知识,到底有多少策略的知识,他已经有意无意地掌握了多少策略的知识,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从这个调查入手。比如你怎么解决问题,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是用什么方法、思路、策略去解决。我看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来谈教学生掌握策略。

我认为,在策略研究当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重视:一、新课标它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三维,我感到很突出的、跟以前不同的是第二维。第一维是知识、技能,这个我们以前一直强调,叫做双基。第三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原来强调的是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现在的提法具有时代性,也有所发展,一个是情感的问题,特别是态度,比如新技术引入到中国来,中国队的实际水平也没有提高多少,但是他强调这个态度,他说态度决定一切,你态度好一点,中国队现在的确是这样的,态度好一点,这场球肯定赢了,态度稀松一点,这场球肯定输了。价值观,在当下的商品社会里面比人生观更有意义,所以说第三维时代性强。但我感到最突出的是第二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它针对的是东方的教育问题,不只是我们中国。我有时经常跟我们的老师说,该教的几乎没教,让学生该自己经历的几乎没有经历,越是所谓差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更是这样,总是老师在讲。另一头,最拔尖的学校也是老师讲,往里灌,有个老师说我讲一遍不行,我讲三遍他还记不住啊。不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个是最大的问题。有的学生连课文也没看过,他听完一遍课文就算完了,这方面我搞过调查,把课文都读完一遍的学生大致不到一半,他的语文是这么学下来的,他不是在老师指点下学文本,而是听老师讲文本,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过程、权力,这是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方法有时候根本说不上。实际上策略就是程序,就是规则,就是方法,还有调控的意思。

那如何落到实处,我的观点是:第一,以课标的理念为指导来研究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分好多种角度,像有人说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缄默知识,还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直接涉及到我们的课题,语文基本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例如什么是比喻,这就是陈述性知识;那如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方式,这就有个程序,那就是程序性知识,比如读一篇文章,里面也有程序的问题,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第三步怎样,我们以前不太注意这个,学生学了九年,初三了,学生还不知道该怎么答题,原因有一、长期以来老师代替他思考,二、老师也不教给他程序,学了十二年,到了高三仍然是这样。所以这里面就有程序性的知识。刚才我说到程序也是策略的一部分,它需要策略的意识去调控,所以研究学习策略是跟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二,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这里面也包含有方法的问题,你要自己去设计、去掌控你自己学习的过程,这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可以说是一种策略。我不懂的我就跟别人交流,两个思想加在一块就不是一个思想,它应该是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探究本身也一样,我们怎样把策略合理纳入到学生优良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技能当中。第三,我们的研究要有科学的基础,比如说小学段、初中段、高中段的记忆、背诵、语言材料的积累,到底应该怎么样处理策略才是最佳的。我觉得现在教材的安排不太符合学生记忆发展的规律。天津师大副校长沈德立教授,他是国务院心理学科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在全国很有威望。我去参观过他的实验室,他的实验室是上百万美元引进来的,很现代化。比如,他研究阅读,他有仪器监测,根据你的瞳孔位移、眨眼的次数去研究。他是实验心理学家,2004年发表过一篇文章,他说一般来看人记忆的高峰是14岁,14岁以后就开始下降,昨天看的今天就想不起来了,很容易就遗忘,这是他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研究成果。那么我想背诵,高中要比初中多得多,初中的门类少,负担不是很重,高中门类多,负担又重。从教材的背诵安排来看,初中老教材7000字要求背诵,高中是30000字要求背诵,因为课文都长。这个很不合理。语言学习是个有规律的东西。我有个老乡他两口子在天津文言所,他们没孩子,他就从他姐姐家要了个孩子当自己孩子来养。孩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来了,我到他家坐,孩子用厦门话跟我聊,孩子刚来。一年以后我再到他家,跟他说厦门话他不懂了,但是普通话说得很好,刚来的时候普通话还说得不行。好像小学背太多不一定能够继承下来,当然也有人说学语言最快的时候是8岁,这都是有规律的,普通话学得快,但是家乡话忘记得很快。所以你的策略必须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样我们的策略的根基才是牢固的。

另外我感觉策略往往是跟正确的思想方法联系在一起的,例如长征,原来在李德等人领导下长征就是逃跑,打败了,就是突围,尽量想甩开敌人;可是在毛泽东领导之下,长征变成了战略转移,策略一不同,具体在行动过程当中,处处是策略,像四渡赤水等等那都是策略。原来是那么艰苦,但是后来相对轻松地甩开了敌人,因为遭受最大损失时是湘江之战,从中央出来8万多,湘江之战后剩下3万了,5万多啊。伤员带走也是很早的。所以我说思想方法很重要。小学初中学生谈哲学还谈不上,但是高中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思想指导,比如掌握了策略了,这个策略有四条,但是到了具体问题上是不是这四条都管用呢,也不见得,也可能三条管用,自己还得再创造一两条,这也有可能。所以策略是活的,绝不是死的,还需要在进一步运用当中去丰富,去创造。

我大致就讲这么多,时间超了一点,希望跟老师们一同学习交流,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