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原理(概念、公式、定理等),尽管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耐心讲解但有的学生仍然掌握不牢,理解不深,疑惑不解,有的甚至一窍不通,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笔者学习了反思性教学理论,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将这种理论运用在了教学之中,开展了相应的实验,并尝试性地构建了"以编促解,解议结合,反思强化"的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模型.实践证明,这种模型是有效的.
一、理论依据
这种教学模型以反思性教学理论为依据.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界定,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探索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老师的过程.
可见,反思性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必须从教学主体合理性、教学目的合理性和教学工具合理性三方面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教学过程
1. 呈现原理,引导编题
教学之初,教师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呈现出数学原理(概念、公式、定理等),并举例说明原理的含义,分析其重点、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原理的目的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做课后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编题,或者要求学生根据原理和课本例题、习题自己编题.
这一阶段教师应尽量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的内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着重启发学生的编题思路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 教师点拨,学生主编
开始编题时,学生有些不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指导,先易后难、先简后繁、步步深入,从而激发学生编题的积极性.
这一阶段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应自始至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习者、研究者,而且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积极思考,不断创新;而教师只是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调控者和促进者,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努力探索.
3. 解议结合,修正题意
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同,因而,对数学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的理解也不一致,所以,他们编的题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全面、有的不全面;有的深刻、有的肤浅.对此,师生共同解议、修正题意时,可选用以下策略:
①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编的题,有选择性地讲解,使讲解具有针对性,恰到好处,起到点拨、解惑的作用.
②教师有意在黑板上讲解编得不完整或存在纰漏的题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进一步要求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等的理解和认识.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编题的方法和来龙去脉讲清楚,让学生理解、掌握编题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师生讨论甚至争论,激发思想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变式练习,训练思维
所谓变式练习,简单地说就是改变命题的条件和要求,或者对已知的结论作某种改变,让学生再次编题.
这一阶段,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多维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5. 反思强化,共同提高
"反思强化"是"以编促解,解议结合,反思强化"教学模型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对学生而言,要求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并记录在"进步档案"里,以便日后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 对教师而言,要求反思这种模型的优缺点,并将心得体会记录在"反思性教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