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还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中有许多是源于实际生活的,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a、b、m都是正数,且a < b,求证:
如果直接去证,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且这个结论容易记错.不妨将其改编为下述简单而有趣的实际问题:a克糖放到水中得到b克糖水,浓度(质量分数)是多少?在糖水中又增加了m克糖,此时浓度又是多少?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做出判断,从而得到要证明的结论.
二、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思考.
例如在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假设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通过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三、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知识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数学归纳法”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多米诺骨牌”效应,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与本质.
四、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它的许多知识都与这些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概率原理在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三角函数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因此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适当地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境,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从将要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解“余弦定理”时可作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 = a2 + 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 = a2 + b2 - 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 = a2 + b2 + 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 = ?教师可以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对所学的新知识也会经久不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应尽全力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