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一文追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
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促成鲁迅"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原因,我们一向认为是"考试风波"和"电影事件"。其实,只要仔细阅读文章开头部分,我们就不难发现鲁迅深层的爱国情怀。
一、对"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的不满与不屑。赏花是爱美的表现,偶尔为之,本也无可厚非。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时间之长,热情之高,"成群结队",连日本人也难以企及,如此赏樱花的热情确实令人"惊叹"。
众所周知,樱花是日本国花,是日本国的象征。满清王朝出钱出力,选出"精英人物"到日本留学。可悲的是,这些"清国留学生"不仅没有以勤奋学习、报效国家、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为己任,反倒以赏樱花为能事,对象征日本的樱花表现出如此的热情,不仅仅是没有责任感、没有民族气节,他们的行为就是在卖国。这种行径是为心怀救世报国的思想到日本求学的鲁迅所不齿的。鲁迅对他们这种行为的不满,不屑,不同流合污,正好表现出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心。
二、对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调侃揶揄。清朝统治者入关后,推行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政策,"大辫子"成了"清国人"显著标志,是中国的"国粹"。辛亥革命以后,不仅许多革命者断然剪掉了象征满清王朝的"大辫子",许多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也剪掉了象征满清王朝"奴性国民"的"大辫子"。鲁迅就是剪掉"大辫子"的人之一!"清国留学生"一方面受到西方民主、自由和先进文化的影响,已意识到"大辫子"是丑陋的,是臣服于满清王朝"奴性国民"的表现,他们既不喜欢也不甘于这样。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满清王朝心存幻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寄托于满清王朝。他们在骨子里是不敢背叛满清王朝的。将辫子藏起来也好,将辫子解散也罢,都只是权宜之计。不敢剪掉辫子,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继续编起"大辫子",心安理得地做满清帝国的"上等国民"。作者对这种完全丧失民族大义的利己思想,虚伪的两面派心存不满,对这些人无情地调侃揶揄,强烈地讽刺抨击,正是鲁迅强烈民族自尊心,爱国心的体现。
三、对"学跳舞"的不满、愤怒。如果说"赏樱花""盘辫子"是"清国留学生"丧失民族气节、丧失爱国心的表现,那么"学跳舞"则是他们醉生梦死的真实写照。身为公派的"清国留学生",在国家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时,本应该将全部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日本的先进科技、文化和管理经验,学成回国后好好报效国家。然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对"跳舞"一类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却欣然向往。"学跳舞"事件不但说明"清国留学生"毫无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更深刻地揭示了他们人格的沉沦和堕落。在鲁迅眼里,这些所谓"精英人物"的"清国留学生",连普通的中国百姓都不如了,于是,作者对这些"清国留学生"失望至极、痛恨之至,对他们自然心存不满与愤怒。
《藤野先生》开头,作者以调侃揶揄的口吻,含蓄地对"清国留学生"加以讽刺和抨击,也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领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中的沉甸甸的责任感",就一定要好好地品味文章开头的文字。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引子,更不是无关紧要的可有可无的文字,而是作者高尚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感情的深切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