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最后一自然段说:"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此处是父亲的信触动起作者对往事回忆的情感引爆点,这种回忆也触动作者反思自己对父亲的成见,促使他再次从父亲心态变化中感受父爱,真切体会父爱的回归。父亲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哀伤心态,自然勾起作者对前次与父亲相处的回忆。
在《背影》所叙一事里,作者在父亲送他上车的过程中,在一次次凝望父亲背影的心历中,渐行渐深地感受到父爱,这主要源于他对父亲心态的理解。而父亲,让自己对儿子的爱坦露到至真,也源自他心态的变化。
从父爱的曾经坦露至真,到后来"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再后来在信中对儿子的思念,这些变化其实都与父亲处于当时境地的心态有关。单就课文来体会这一点也许有些困难,如果我们能联系当时朱自清家庭的一些情况,再细读课文有关叙述,那就不难理解作者父亲的心态变化,也会更真切了解作者如何在父亲信中感受到父爱的回归。
1. "家庭琐屑"之解
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经非常惨淡。因为贫穷,家庭失和,为了减少矛盾,节约开支,朱自清回到家乡任扬州八中的教务主任。由于庶母(父亲的妾)的挑拨,其父借着和校长的私交,将朱自清的薪水扣下,本人不得领取,薪水被直接送到家里。迫于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另组小家庭。这些皆属于"家庭琐屑",而且这也导致朱自清对父亲的成见,朱自清从家中搬出,也自然使父亲对儿子的叛逆与"自私"有了许多意见。这应该算是朱自清在课文最后一段说的"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中的"不好"了吧。这种"忘却",其实也是在特殊心态下的一种宽容,一种亲情的回归。下面我们再来真切体会一下作者的回忆中父爱的坦露,同时对父亲当时的心态作深入了解。
2. 父亲心态的刻画
(1)宽慰儿子
"我"回徐州见到家境的凄凉不禁泪下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遭受了"祸不单行"的连连打击,心情自然沉重,但看到儿子伤心,他父性的怜爱自然回归,于是克制了自己的忧心如焚,反过来宽慰儿子。
(2)决定送儿
父亲刚失业,要安排生计,肯定特别忙,但又不放心儿子独自上路,所以"再三嘱咐茶房",请他帮着关照朱自清。从"再三嘱咐"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因年龄大而关爱之心变得非常细致。
而即便是儿子"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已有茶房相陪,父亲最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朱自清上车,在"我"劝阻他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要紧"一词,也是宽慰之语,显示出父爱的细腻。
(3)细心送行
上车后,父亲给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拣"字饱含着深情,体现出父亲的细心,座位是经过认真挑选才"定"下来的,靠近车门,让儿子上下车方便。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种疼爱已经接近母性的慈爱了,父亲心中大概一直都在盘算如何让儿子更舒服更顺利地到达北京吧。
年龄衰老、精神受打击、身材显胖而行动不便的父亲,买完橘子回来后还故意显出轻松劲,这种轻松是装给儿子看的,他怕朱自清心里难过;这种轻松也是心理上的轻松,觉得又尽到了一份对儿子的责任,心中快慰许多。
(4)别时叮嘱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分别的话语就这样简单,却含着多少依依不舍之情。叮嘱儿子来信,一方面报个平安,一方面减轻思念之苦,真的是千言万语都凝在一句话中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一词在父亲身上得到了真切的体现,他曾经与儿子隔阂颇深,自然联系疏落,而在经历了苦难之后,他的心态变得脆弱了,开始依恋亲情,不能指望儿子承欢膝下,只好盼着他能时时通个信。而父亲走了几步又回头看"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他心中的难舍已经让人黯然落泪了。
历经苦难,年事渐高,久不见子,使父爱变得宽容、深沉,父亲的爱中含着些许对儿子的歉疚,儿子也同样反思着自己。苦难与分别使父子的心再次靠得紧紧,令人叹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