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学习报 > 学生频道 > 初中 > 初二 > 语文 > 正文
  [资料卡片]朱自清与《背影》  
 
[资料卡片]朱自清与《背影》
作者:李丽莉 文章来源:(总第131期) 更新时间:2008-5-8 15:12:18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杂文集《欧游杂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的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1946年病世。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本文写于 1925年10月,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1925年文章一发表,立刻轰动文坛。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本文所反映的是1917年的事,那是我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名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感到了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文中写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父亲先是"赋闲",继而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同情乃至强烈的共鸣。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More...   
     
    More...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7-2012 语文学习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仁集团网络编辑室 技术支持 Tel:0435-39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