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个星期,路瓦栽夫妇所有的希望都断绝了。路瓦栽态度"决然"地说"应当想法赔这件首饰了"。于是,第二天就去寻找卖这件首饰的商家,打听到这件首饰的价位,立即决定用三万六千法郎买下它。但这个数目对于这对夫妇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他们只好倾其所有的同时,四处借贷,甚而签了好些债券,订了好些使他破产的契约。最后终于买下了那条项链,了了佛来思节夫人的"巨债"。虽然如此,但真正拥有巨额债务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于是她辞掉家里所有的女仆,一切家务全由自己一人亲自承担;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路瓦栽也必须加班加点,硬是一人做着几人的活,拼命挣钱。如此,还得月月还一部分旧债,再借一部分新债。就是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十年,才将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每当读到这里,我总是想不明白。
我总是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路瓦栽夫人可以向朋友说明"真相",乞得富婆似的佛来思节夫人的同情;或者直接和佛来思节夫人赖账,让她看在朋友的份上忍受一点委屈,为朋友做点牺牲;或者远走高飞,让佛来思节夫人不了了之……但他们偏偏选择承担,选择极度的贫穷,选择生活的"暗无天日"。
但当我有幸认识了一个人,倾听了许许多多被感动者的心声后,我改变了态度。
武秀君,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突遇车祸离开了人世,留给她的不仅仅是羸弱的老人、幼小的孩子,还有高达270万元的巨额债务。
面对生活给她的这副担子,她勇敢地担起来。于是,挣钱还债成了她的人生追求,这一追求让她吃尽了苦头。但当她终于有一天还清这笔巨债时,她心中的自豪和幸福谁人能够体验?这位农民的女儿,勇于承担责任的壮举不知道会让多少欠债不还的人为之汗颜,也不知道让多少讨薪未果的农民兄弟心头一暖。她的"我尽我所能,维护了一个好人的名声"的朴实的话语,是对"诚信"的最好诠释。她用自己的质朴与执著为我们树起了一个诚信的标杆。这个标杆,是全社会的财富,是所有人的追求。
于是我又想到路瓦栽夫人和武秀君这两个道德标兵,在勇于承担责任方面,不是一样的吗?可为什么学习书本时,我们的教科书对这一优秀品质视而不见,而武秀君却成为全民学习的道德标兵呢?不是经常听人说,语文生活化,可为何我们的语文总要脱离生活,甚而和生活相冲突呢?
我渴望真实的生活,更渴望语文能真正的生活化。
【点评】
李书磊在《经典的意义》一文中曾这样说:"经典制度是先辈为后代设置的一种用心良苦的圈套;有意把某一本书神化,并规定为代代人启蒙和深造的权威读物,制造出一种完美的不可企及的错觉和神话。" 对于经典解读的僵化局势,虽然早有有识之士发现,但作为中学生,在"语文生活化"这面大旗的指引下,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来谈这样的问题,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