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学习报 > 学生频道 > 高中 > 高二 > 人教必修 > 正文
  [诗词品韵]巧辨行色读羁旅——司马池《行色》赏析及练习  
 
[诗词品韵]巧辨行色读羁旅——司马池《行色》赏析及练习
作者:刘京平 文章来源:(总第209期) 更新时间:2008-5-9 14:53:13

  【经典回放】

    行   色

     司马池

  冷于陂水淡于秋,

  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

  画成应遣一生愁。

  【赏析品茗】

  羁旅行愁,是诗词常见主题。但本诗凭不落俗套的构思,新颖独到的写法,让人为之心动。漫漫长途,好不容易赶到尽头,却没想到又有渡口横在眼前。顿时,长途奔走的行人神情疲惫。那"行色",果真比眼前水塘里的秋水还要冰冷,比深秋的天气还要惨淡。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行人旅途奔波的辛苦、孤寂和不知归宿何处的茫然。接下来,诗人暗自庆幸,幸亏画家们没有本领把"行色"描绘下来,倘若一旦画成挂在墙上,一不小心看了一眼,就会触景伤怀,忧愁一生,叫人难以忍受。虚实结合,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牛刀小试】

  1.本诗前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后两句是如何表现"行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诗题"行色"指行人的行旅生活和神色心情,而在神情之内隐含着冷漠凄凉的心情,似乎很难用文字直接表现。本诗一二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从行旅中随手拈来眼前景色为喻:秋天的池水是清冷的,而行人的神情比这池水更清冷;秋天的景色是凄凉冷清的,而行人的神色比秋景更加凄凉冷清。形象生动地把行色描绘得活灵活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比喻的基础上,还把"行色"和"秋景"共有的凄凉冷清,放在一起较短量长。这一比,不仅写活了"行色",而且让读者透过这眼前"行色"细细体会到了行人凄凉冷清的内心世界。

  2.诗的后两句意思是说,幸而这"行色"用丹青画不出来,若能画出,一定会使人一生发愁。这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行色"的况味。作者由前两句的"眼前景"进入到想象的虚拟境界。按照一般的理解,绘画比文字应该更能够描绘人的表情。但是在诗人看来,行人如此凄苦黯淡的内心感受,即使是最伟大的画家,也根本无法笔墨传神地描绘。然而,诗人又庆幸这"行色"画家画不出来。假如真的把这行愁画成了,一定会使人忧愁一生。借绘画之所长,从侧面形象生动地烘托出了行色的愁绪之重,让读者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怅惘之中。既避免了正面用笔的重拙滞涩,又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触类旁通】

  1.请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抒情方式的差异。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废斥后,客游巴蜀时期所作。

  2.下面这首词结句"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触类旁通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直接抒情:以"万里"对"长江",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以"悲"和"念"二字,直接抒发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愿望。诗的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眼前的寒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深秋景色,间接抒发了久客之悲、思归之念,也写活了作者厚重的飘泊无根之感和难以抑制的岁月蹉跎之愤。

  2.含义是:潮水退了,水面平了,夕阳西下,美丽的春景隐退融入暮色之中,这些景色都好像是回乡了一般。作用是:眼前的景色反衬出作者的内心愁苦,撩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思乡而不得归乡,更加突出诗歌思乡的主旨。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More...   
     
    More...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7-2012 语文学习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仁集团网络编辑室 技术支持 Tel:0435-39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