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学习报 > 学生频道 > 小学 > 小六 > 正文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作者:郁兹 文章来源:鲁教(总第80期) 更新时间:2008-5-19 10:44:34

  要讲古人读书的故事,首先要讲的当然是孔子。

  记得在大学读书时,一位老教授对我们说:"我们要有孔子'韦编三绝'读《易经》的精神,要努力攻克学习中的一个个困难。"我们大家都笑了。

  那么什么是"韦编三绝"呢?史书告诉我们:汉代以前的书是用熟牛皮制的绳子穿起来的。韦就是熟牛皮。牛皮很牢,所以很牢固的东西我们叫"韧"(意思是用刀也难割断)。"韦编三绝"是指孔子晚年读《易经》读得次数多了,穿书的绳子被多次弄断了。"三"便是形容次数很多。所以"韦编三绝"就成了读书刻苦勤奋的典故,一直为大家传诵。

  孔子有一句名言:"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意思是:学习一样东西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感到学习它有乐趣。事实上他正是这样的。孔子曾经向鲁国的乐师师襄子学鼓琴,有一个曲子叫《文王操》,他觉得自己弹得不好,就一直反复练。过了十多天,师襄子说:"你已弹得很好了。"孔子说:"我已学会了这支曲,但还未掌握弹奏的技术。"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表扬孔子:"你已掌握了弹奏的技术。"孔子说:"我还没有得到这个曲子要表达的志向。"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懂得这个曲子要表达的志向了。"孔子说:"我还未学得其为人。"他一直练到好像觉得周文王就在眼前,才感到满意,这种钻研的精神使得孔子学什么都感到很有趣。传说,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以后,因为整天沉浸在音乐中,以至三个月中都尝不出肉的味道来。

  孔子活了72岁,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为理想奋斗的一生,更是刻苦学习的一生,也是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留下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成为历代读书人的座右铭。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句话评价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韩文公庙碑》)意思是:一个平民百姓成为百代人的老师,他的每句话成为天下人信奉的道理。这句话用来表扬韩愈是不够资格的,但用来形容孔子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孔子的许多有关学习和教育的名言早已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警句。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再也不能像古时候读书人那样"尊孔读经"了,但是,孔子"好读书""乐学习"的精神却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发扬的精神。

  (选自《作文世界》,有删改)

  【灵犀一点】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读书得来的,尤其是他对古书反复理解,甚至到了"韦编三绝"的程度。孔子的这种"好读书""乐学习"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发扬的精神。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More...   
     
    More...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7-2012 语文学习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仁集团网络编辑室 技术支持 Tel:0435-39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