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展示】
语文是什么?是语言和文字,还是语言和文学?是说话、唱歌,还是写作?不同的人对语文有不同的理解,但语文的身影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交流需要语文,学习的各种科目中好像也有语文的身影,校园中各个角落的黑板报、标语、灯箱都有语文的影子。走出校园,街道两旁的店铺招牌、广告语、春节时贴的对联,甚至商品说明书中都可以找到语文的身影。新课改早就提出了这样的概念: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我们的语文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只要你有一双慧眼,只要你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
【思路导引】
本单元的写作主要是引导我们认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让我们能在生活中更广泛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至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我想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寻找一些启发。
一、多角度启思。打开大脑的记忆,放飞思维的翅膀,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和灵感。①讲讲生活趣事中的语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中,语文是重要的工具,我们用它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有时候一些有趣的语文现象还会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的"开心果"。比如,有的同学写因为不懂外地方言而闹出笑话的事;有的同学写家庭聚会时人们以猜字谜取乐的事;还有的同学写贴标语、做板报时关于用字是否规范的事;还有写为自己班级的作文集起名的事。这些生活中的琐事无一不和语文有着联系。②写写节日民俗中的语文。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的起源就是和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的节日中还有很多的文化因素掺杂在其中。这些语文的影子不但让我们的传统节日独具特色,而且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作文素材。比如春节时贴的对联;端午节悼念屈原吃粽子;重阳节登高赏菊都有着浓重的文化气息。③评评媒体报刊中的语文。报刊媒体都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报刊里的语病、荧屏上的错别字、网络中的不规范用语等,这些都是大有文章可作的。④议议社会流行语。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新生事物也层出不穷,同时一些词语渐渐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新生词语也不断涌现。例如:"换客""奔奔族""选秀""交强险"等。从词语的变化中我们看到的是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针对一些新出现的流行词语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也许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二、具体化切入。语文是个很大的概念,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现象。如果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语文现象都写出来的话肯定是大而空泛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是无法博得读者欢迎的。因此,我们要从小处切入,努力做到"以小见大",写一个方面,把它写具体,写详细,写出趣味,写出"风采"。比如,写荧屏上的错别字现象,你就可以具体写某部电视剧或者某个电视栏目上出现的某一个或几个错别字,把它错的地方写清楚,详细写某个错别字造成的"误会",分析它的危害。
三、艺术化构思。文章如果总是循规蹈矩的写:记叙文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尾;议论文总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让人看了自然厌烦。如果想要让自己的作文"出彩",还必须在构思上下功夫,要把作文写得像艺术品一样可圈可点。具体到本次作文来说,同学们不妨试一试下面的几种方法:
①时空转换法。把不同地方、不同背景下发生的不同事情写到一篇文章中。比如写节日中的语文现象,我们可以上溯几千年寻找节日起源中的"语文",写节日不断变迁中的"语文",写现在节日中的"语文",用"节日"把这些时间横跨几千年的素材串联起来。
②童话寓言法。用拟人化的手法让"词语""成语""错别字""标点符号"等开口说话,让它们登台表演,或写寓言告诫人们,或写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③叙议结合法。就是把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先记叙描绘出来,让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写成《街头广告牌中的错别字》《荧屏趣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