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语文学习报 > 学生频道 > 高中 > 高一 > 人教 > 正文
  [疑难解析]以诗意的环境描写淡化战争的残酷——关于《荷花淀》诗化手法运用的疑问与解析  
 
[疑难解析]以诗意的环境描写淡化战争的残酷——关于《荷花淀》诗化手法运用的疑问与解析
作者:方绍鱼 孙… 文章来源:(总第210期) 更新时间:2008-7-22 17:44:14

  学生: 读《荷花淀》,我们似乎感觉不到一般战争题材小说中描写的硝烟与血腥味,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因为描写的是一场抵制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师: 这并不是因为战争本身并不残酷,也不是因为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而是作者运用充满诗意的描写还原了荷花淀宁静、祥和与美丽的面貌,从而淡化了战争的残酷。

  学生: 那么作者是如何以充满诗意的描写来还原战争期间白洋淀的原貌,勾勒一幅恬静而又充满诗意的图景来淡化战争的残酷的?我不明白。

  教师: 这恐怕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作者以生活化的环境描写化解战争前的紧张气氛。如写水生嫂等待水生回来的那段环境描写,完全是白洋淀人生活化的情景再现。整个白洋淀:月色皎洁,苇席洁白,淀水银白,薄雾透明,清风徐来,荷花飘香。水生嫂静静地坐在院子中,在这皎洁的月色下,一边编织苇席,一边等待丈夫的归来。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她不时地望望淀里。小说的人物活动,完全是生活化的活动,不带有阶级斗争与民族矛盾的况味。战争时期的白洋淀其实并非如此的安静与和平,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并不是如此的平静与悠闲。可作者却以生活化的环境描写化解战争前的紧张气氛,给读者展现的是白洋淀人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乡生活画卷,有力地衬托了白洋淀人的精神风貌。

  学生: 这是战前,作为战场的白洋淀怎么没留下战争破坏的痕迹?

  教师: 那是因为作者以自然形态的环境描写遮掩战争带来的破坏。如写几个女人探夫:“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一处环境描写,可以说是客观再现了白洋淀真实的场景,是对自然形态的白洋淀的描述。在这里看不见战争摧毁的残骸,看不见战争留下的创伤;在这里听不见哀鸣,闻不到硝烟与血腥味;在这里感觉不到战争的残酷与恐惧。再如,描写“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这一段写白洋淀的菱角在淀水里自然生长的形态,菱角柔嫩、细滑,安安稳稳地浮在淀水里,充满了生机。在这里看不见被战争破坏的痕迹,也丝毫感觉不到因战争带来的凋零、枯败。作者把战地的环境进行了非战争的处理,还原成自然形态的环境再现,真实地反映了白洋淀人先前的幸福生活,从而,从反面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学生: 小说也从正面描写了战争场面,怎么感受不到战争的血腥味呢?

  教师: 那是因为,作者以理想化的场面描写淡化战争期间的血腥味。如作者写助夫歼敌的战争场面时,这样写道:“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荷花变成人了?”可以说作者对正面战争运用了“轻描淡写”,而对打捞战利品运用了“浓墨重彩”,对女人们对战争的感受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使读者感受不到战争的危险。

  学生: 作者为何要作这样的处理呢?

  教师: 孙犁先生曾这样说道:“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样看来,作者是想把真善美留给我们。这也许这就是“诗体小说”的精髓。

  《荷花淀》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把时代生活的风云变幻裹藏在诗一般的情景中加以表现,淡化了战争的残酷,充分体现了“诗体小说”的特征,开创了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的新天地,给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作者诗化手法的运用。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More...   
     
    More...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7-2012 语文学习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仁集团网络编辑室 技术支持 Tel:0435-39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