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说人教版数学课标教材 |
|
作者:涂玉霞 文章来源:小学教师版07—08学年度上学期第9期 点击数:351 更新时间:2008-2-27 16:08:23 |
|
实施新课程已经有四五年了,大家对新教材褒贬不一.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笔者认为教材的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也存在一些瑕疵.
一、过分强调算法多
样,忽视了计算的本质
无论什么计算内容,都鼓励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本意是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学生的计算发展能力,实际却是失去了计算的本质.如:“9 + 几”的教学内容,用凑十法既简单又不会出错.但是教材展现了一幅教学情景图,是校园运动会的场景,里面有几位小学生正在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有多少盒饮料.有的用点数的方法算:“1、2、3、…、12、13,一共有13
盒.”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算:“9、10、11、12、13,一共有13盒.”有的用凑十法算,先放进一盒凑成“10”,然后得出“10 + 3 = 13”.情景图旁边还加了一句话: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多样化计算中,体会哪一种方法最优化.这样设计的初衷可以说是非常好的.
实际教学效果是怎样的呢?我对这节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四个平行班上课.结果发现,我调整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学生不约而同发现用凑十法是最简单的方法,于是让他们选择最优化的计算方法——凑十法来计算,并加以巩固练习,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远远高于其他按照新教材讲解的班级.其原因是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辨别能力,教师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计算,他们可能选择最容易出错、也是最麻烦的方法来计算.我们学习计算的本质,就是提高计算水平,说简单点就是又快又准.
二、过分关注了情景创设,掩盖了知识的实质
为了实现数学生活化,一个很简单的应用问题,教材常常以大幅的图景来展现,图上还经常出现多个对话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多少能明白题意呢?没办法,低年级的数学教师上课只好用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图意.比如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其实真正的知识点学生早就懂了,类似“6 + 3 - 4”这样的计算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简单,但是教材安排了很多情景图,学生不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能看懂并列出正确算式的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上课时教师总这样讲:“你们看,这些鸟翅膀向这边,是飞来的,这些鸟头朝那边,是飞走的.”有时,老师自己讲得都觉得很可笑.
天天训练类似题目,师生不胜其烦,但是又无可奈何,因为考试是一定有根据情景图列式计算的.而且教师们发现,每次考试失分的不是学生不会做题,而是没有看懂所谓的情景图.出试卷的教师也是紧跟着教材来的.我常想我们好像不是在教数学,而是专门练习看图说话了.真正的知识被掩盖了,花哨的东西是否过多了呢?
三、过分偏向了城市特点,忽略了农村的实际
教材编写重城市轻农村,售票、坐公交车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但是有多少农村孩子坐过公交车,到公园里买过票?我们再想一想,使用教材的是农村的学生多还是城市的学生多?数学书上大量的教学资源与农村学生的实际脱节,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
有人可能会说,教材是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我们试想一下,在师资严重缺乏的农村,有多少教师能有时间、有能力自己去编写教材?我听过一位农村教师上关于“加减混合的应用”的随堂课.他用了好长时间把书上的图画在了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看图列式,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列对.没办法,他把图的意思重新讲一遍,告诉学生哪是前门,并说站在旁边的人是准备上车,然后又告诉学生哪是后门,站在车旁边的是下车的人.等他好不容易讲完了,再让学生们说一说怎么列式,结果学生还是一脸茫然,根本不知道怎么入手解题.教师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是一头雾水.农村的孩子没有切身的生活经验,他们连题意都不懂,叫他们怎么做呢?
当然,以一斑窥全豹,笔者的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但这些的确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真实想法.因此,面对新教材,我们有了这样的感概:数学课标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
(摘自《中国教师报》,有改动)
|
|
文章录入:lily 责任编辑:lily |
|
|
上一篇文章: 今天,我们怎样评价学生的作业(二)
下一篇文章: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