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加为收藏
专家回应北京课改问题 "高中课改不是为了高考"
作者:王佳琳    文章来源:新京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3
新京报与新浪网调查显示,逾四成网友认为课改不会带来实质变化,专家回应称课改问题不能盲目夸大

    “将来到社会要不断地选择,中学生培养自我设计能力,这其实很重要。”    李延林 首师大教授

    “有一点要清楚,课改绝不是为了高考才课改的,课改是为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钮小桦 市人大代表、北京二中校长

    “不同类型的教材实际上是对学生非常有好处,以前一种教材束缚个性发展。”    李晓影 北京一中教学主任

    30日,《新京报》推出了高中课改专题,就即将于9月1日开始实施的高中新课程走访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目前对课改的看法和准备。

    30日晚,《新京报》联合新浪网邀请来自教材编写组专家、校长和一线教师,就高考如何与课改对接、教材内容如何确定等热点问题与网友进行了交流。

    课改有利于学生职业规划

    来自首师大的嘉宾李延林教授说,对于这次课程改革,有人说是几十年来课程改革中动静最大的,因为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从整体的理念,到课程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都与过去有些不同。反对的人一定会有,对于课改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指出来,同时也要注意要符合实际,不能盲目夸大。

    市人大代表、二中校长钮小桦说,新课程特别强调了学生的选择性,可以扩展他的学习领域,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去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社会舆论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合力,这样才能真正地去落实好课程改革。

  四成网友质疑教师水平

    在本报联合新浪就课改问题的调查中,44.89%的受调查者认为课改形式大于内容,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另有25.78%的人表示说不清,得看实际推行效果;还有29.33%的人表示欢迎,认为此举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对于这一调查结果,嘉宾们表示,这正从一个侧面显现出目前社会对于课改的认识还非常缺乏,很多人并不知道课改究竟是什么,了解的比较片面。鉴于此,就更有必要加大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课改。

    对于课改是否能与高考

    顺利对接的问题,73.3%的人认为不能,同时认为高考不改革,课改只能流于形式。对此,钮小桦和李延林的意见很一致,“要清楚,课改绝不是为了高考才课改的,课改是为了人才的全面发展。”调查还显示,约4成的受调查者对于目前的教师水平存在质疑,认为由于原有教学模式导致了教师能力的萎缩,短期内教师难以适应课该。对此,钮小桦表示,诚然,新课改对于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个机遇。

    关注焦点1

课改与高考如何对接?

    主持人: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整个课程改革了,会考可能要取消了,但是高考又不变,学生应该怎么适应?

    李延林:会考在有些地区就不存在了,北京正在研究,有一种倾向,比如作为将来高考的一种补充,高校录取学生的一种补充?会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不至于偏科。但目前虽然还没有拿出一个成形的东西。

    刚才主持人提到了说,高考不发生变化,我觉得好像这话说得还不太准确。

    高考是目前为止主要的选拔方式,在前几年,高考是惟一的方式,现在不是惟一了,有自主招生等。

    过去惟一一张试卷就决定这个人的去向恐怕就不会了。高考实际上在发生着变化,若干年后高考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应该怎么考,我们会通过改革会发现它的变化。

    主持人:咱们课改有没有讨论如何和高考对接?

    李延林:应该反过来说,高考如何和课改对接,课程有一个标准,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应该依标准实施,依标准进行,教师、领导、包括考试部门,像北京考试院,要学习课程标准,要依照课程标准考虑我的课程实施,考虑考试的实施。我们也要在还不太适应的情况下,在逐渐理解中,不断地发展。

    主持人:需要长时间的验证。

    李延林:对,不仅是验证,它要不断完善,不断使这个东西更加适合我们的高中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也要自身完善。

    关注焦点2

教材多样加重学生负担?

    主持人:课改以后课程多的,教材也就多了,如何选择统一的教材呢?

    钮小桦:教材的选择属于技术性问题,原则上是要提供多本教材,但是从操作层面来看,各学科还有一种选择,学生面临着有不同类型的教材。

    李晓影:不同类型的教材实际上是对学生非常有好处,以前学生可能只面临一种教材,有些学生实际上可能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正因为教材束缚也束缚住了他个性的发展。

    钮小桦:还有无字教材,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区、社会通过体验感悟人生,学习一些做人的道理。

    新京报记者:外省也有一些由教材引发的问题,有的老师把所有教材的内容加到一起,这样使得学生的负担可能会相应增加?北京市推进这个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避免这个问题?

    李延林:教材选用工作正在做,目前没有到定论的时候。但是2004年刚刚进行新课程实施的时候,比如数学有五套教材,有的老师把五套教材拿过来,甚至把几年前的教材也拿过来,六套教材进行整合,把所有的内容灌给学生,恐怕丢掉什么东西,是不对的。

    我们提倡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使用教材。这个是对我们教师在多本教材情况下的一种实施能力的考验。

    李晓影:教材只是一种载体,只要这个教材是过关的,更重要的是在教材的平台之上,如何去培养学生。

    关注焦点3

教师培训应如何实施?

    主持人:教师培训谁来提供?或者谁提供的培训更有权威性?怎么评判?

    李延林:培训两方面,一种对课程理念上的认识,对于学科的重新的理解,再有一个就是对教材的理解。北京市由专业机构实施了,校长培训我们有北京教育学院,教师的培训,有课程标准组的主持人,他们的认识应该是最前沿的。

    李晓影:培训有很多层面,像刚才教授所说的我们有自上而下的培训,老师需要理解、领会、消化,同时还有一个层次的培训,也是学校下个学期以至将来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做的工作。

    主持人:作为一线教师一边接受培训一边上课,怎么适应这个过程呢?

    李晓影: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工作、科研、培训一体化的模式,可能是在学中进行培训,在培训当中又在学,所以它们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

    钮小桦:校长这个层面的培训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领导,中层干部的培训是更好地在操作的过程中,或者管理的层面能够到位,比如学分,学分怎么来认定呢?我根据什么来认定?我怎么能够营造一个很公正、透明、公开的认定程序等问题。

    老师层面的培训,就是要打破它已有的形成一定模式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说我们的学生原来是行政班,它是固定的一种班级,从管理等等都是固定的,现在要从行政班变成了走班,走班学生怎么管理?老师在这里面发挥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

    还有老师如何去构建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比如说我们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好地实施三维的目标,知识能力、课程方法、价值观等。是老师要考虑的。

    关注焦点4

学生如何面对多样性选择?

    主持人:有学生和网友说,课改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情。那学生和家长需要做些什么?

    李延林: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合力,才能真正地去落实好,学生家长在课改中都有责任。

    对学生的培训,关键是理解课程,学会选择,这个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比较困难。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里所进行的基本上是被动式的,你让我学什么我学什么,你怎么要求我怎么做。

    还有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将来到社会上要不断地选择,中学生的课程这样一种选择,使他提高了人生规划的一种能力,这其实挺重要的。等到工作再去说这事,好像晚点了。学生毕业找工作那么难,很盲目,不知道干什么,因为事先不会选择,这个需要培养。

    钮小桦:我想学生进入高一的新课程以后,可能会有一种深切的体会,就是他感觉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以他们为本,以他们的发展为本。

    所以我觉得学生应该有一种很积极的态度,新课程实施后,学习方式会更加丰富和明显。要求学生主动、自觉,这样一种态度去投身到新课程的学习当中。应该感受到学习给他带来的一种快乐。

    每个学生应该对新课程有一种理性的思考,长远的考虑,自己要有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把自己的学习能够和人生发展联系在一起。

    ■记者手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改革怎么重视都不过分,而实践中的问题又“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即将来临的课改,在两天的专题报道中,我们无法为课改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包括记者在内的大多数参与者都有一点共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讨论中反映的一些社会对课改的愿望,旨在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倒计时已经启动,希望在余下的数月中相关部门能及时破解面临的难题,为课改带来一个好的开局,相信这也是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们共同的希望。(采写/记者 王佳琳 李立强摄影/本报记者袁烽 制图/丁华勇)

文章录入:lily    责任编辑:lil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英语辅导报语文学习报数学辅导报素质教育报考试与评价英语“四位一体”教学网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