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加为收藏
绍兴完善机制狠抓内涵做强职教
作者:朱振岳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9

绍兴完善机制狠抓内涵做强职教

校均学生规模、省级专业实训基地和省级示范专业数均居全省第一

  本报讯(记者 朱振岳)在不久前重庆举行的“2007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上,浙江代表团共获得奖牌44块,其中一等奖16块,取得了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总数均居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其中为浙江代表团立下“头功”的绍兴选手,在电工电子、烹饪、汽修、服装和计算机5个专业的比赛中共获10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获一等奖和奖牌数量分别占浙江代表团的62.5%和45.5%。

  辉煌成绩的背后,显示了绍兴市职业教育强大的实力。对此,绍兴市市长张金如的体会是:“抓职业教育就是抓产业优化升级,就是抓产业竞争力。”

  让职业学校在充分竞争中做大做强,是绍兴市发展职业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与其他地方一个县(市、区)只要求建好一所重点职校不同,绍兴从一开始就要求每个县(市、区)至少重点建设好两所职校。早在1997年,绍兴就大规模地开展了职业学校的网点调整工作,将职业学校从最初的97所调整到现在的35所,其中省一级重点职校16所,国家级重点职校9所。重点职业学校数量增加以后,不仅形成了学校之间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机制,更使全市70%以上的职校学生能在省级以上重点职校学习,享受了较好的教学资源。绍兴市教育局局长陈国阳告诉记者,绍兴市职业学校的校均规模已从最低时的235人增加到现在的2004人,大大超过浙江校均规模1434人的水平,列全省第一,规模的扩大为职业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学校规模扩大了,但专业小而全、重复设置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为此,绍兴适时提出“专业设置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做到各县(市、区)范围内职校无重复专业”的目标。政府采用“杠杆式”资金运作办法,实施“保中间、放两头”的发展策略:“保中间”是由政府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经费;“放两头”是在物价部门支持下,适当放开幼儿园和高中段学校的收费,让学校自我发展。

  陈国阳说,在绍兴,重点职校和示范专业建设的启动资金一般都由政府投入,而后续资金则大多由学校通过自我发展来积累。学校的自筹资金多,政府的投入也多。目前,该市中等职校自筹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每年可达一个亿,有效地提高了专业规模和办学效益。如绍兴市职教中心校园面积从50亩扩大到150亩,建筑面积从1万平方米增加到6万多平方米,所需资金约6000万元,其中4000万元都是由学校自筹解决的。现在,该市已有省级专业实训基地8个,占全省的17.7%;有省级示范专业27个,占全省的15.5%,两项指标均列浙江第一,该市也因此获得了省财政2000余万的奖励和地方财政3000余万元的配套奖励。

  绍兴市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主,学生的高质量来自教师的高水平。从去年开始,市本级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市区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优秀的外聘实习教师,这是绍兴发展职业教育的又一创新。仅此一项,市财政去年就为3所市直属职校支付外聘教师工资61万元。据介绍,早在1999年,绍兴市就允许职业学校自主招聘教师,允许职业学校面向非师范类毕业生和全社会招聘专业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规模扩大了,由于平行班较多,大大强化了教师之间的竞争。

  与此同时,绍兴又把原来只在在职职工中开展的技术等级证书和上岗证书制度引进职业学校,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2006年全市共有中职毕业生2.2万人,其中2万多人参加了技术等级考核和上岗证书考核,有99.3%的人获得了初级技术等级证书,有49.3%的人获得了中级技术等级证书。近几年,绍兴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9日第1版

文章录入:lily    责任编辑:lil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英语辅导报语文学习报数学辅导报素质教育报考试与评价英语“四位一体”教学网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