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六个一样” 践行教育公平
江苏盐城扎实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讯 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省盐城市,早在1994年就在苏北地区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两基”目标后,学校的办学条件虽有了较大改善,但城市与农村、重点与一般学校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盐城市把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改造城市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农村与城市、一般学校与重点学校“校园环境一样美、教育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
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迅速把传统的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模式转变为“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县级政府统一举办,办学经费由县财政统一筹措,学校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配。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县域范围内,从根本上逐步缩小了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实际存在的差距。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经费由县统一筹措后,教师的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学校的公用经费能及时拨付、学校的危房能够及时维修、教育教学仪器能得到及时补充。为切实解决城乡贫困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难的问题,2005年市政府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必须建立扶贫助学长效机制,对城乡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全部免费发放教科书,对寄宿生全年补助300元生活费。
同时,盐城市先后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和“合格学校建设”等六大工程。所有中小学危房当年发生当年改造完毕;布局调整后,全市普通中小学校数从2000年的3348所下降到971所;2005年,市政府投资8500万元为农村中小学和城市薄弱学校配备计算机2.8万台,全市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2006年至2007年,投资近亿元为全市222所农村初中、585所农村小学按省定标准配足配齐了实验设备、图书资料。
为了克服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小学和城市薄弱学校实际存在的教师年龄老化、课程设置不全、总体素质偏低的现象,近几年来,该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一是大力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仅2007年就有5478名教师、校长接受了国家、省、市级培训;二是组织城市骨干学校的校长、教师到农村或城市薄弱学校挂职,2007年全市600多名校长、教师对口支援214所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三是充分发挥“校校通”工程的作用,让农村中小学、城市薄弱学校通过教育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袁福成 马群仁 陈志中)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