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加为收藏
技术无封顶 职教有出路
作者:FroG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20

  ■本报记者 刘慧婵 赖红英 通 讯 员 李东生

  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01届毕业生黄德智手捧“全国劳动模范奖章”,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98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隆重表彰。

  全国劳动模范每5年评选一次,是我国劳动工作者的最高荣誉。1979年出生的黄德智,是广州市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毕业那年,黄德智只是工厂里一名最普通的车间工人。9年过去,如今他已是公司的高级技师、分厂技术主管。

  面对来自母校的祝贺,他动情地说:“过去有人会戴着有色眼镜看职业院校的学生,但我想说的是,在职业院校掌握一技之长,同样能成才,同样能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毕业9年一路破格晋升

  2001年7月,黄德智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踏入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按照公司的安排,他本可以进入技术部门搞设计,可他却主动要求到劳动强度较大的第二机械车间,当了一名普通的操作工。身边的朋友和家人都说他傻,他却认为在生产现场,可以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就这样,黄德智进了车间,开始了他的事业生涯。在车间,他边工作边撰文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还向公司小报投稿,供大家学习参考;他与工友们携手挑战高精设备和技术,齐心协力完成技术改造、小项目180多项,参与技术改造项目20多个。

  两年后,黄德智被师傅们推荐到技术管理部,负责工艺改进工作。由一个车间的操作工上调到公司的技术部门,当时在公司里可是一件新鲜事。不久,公司要为要求极严的日本客户制造一批极其复杂的匀变速曲线凸轮。这批产品发外加工费用极其昂贵,每件至少上千元。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声誉。黄德智挑起了这个重担。他根据公司自身生产工艺能力,采用了多种新工艺、新方法,让这批凸轮在质量完全过关的前提下如期交货,既保证了生产周期,又确保了企业收益,更得到日方工程师的连声称赞。

  机械加工中最让人伤脑筋的是装夹问题,繁琐、费时不说,稍有疏忽还会出现废品,黄德智尝试进行改造。30多种经他重新设计制作的工装夹具派上用场后,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其中一款溜板箱原来装夹时间近半小时,改进后只需5分钟。初尝甜头,黄德智一鼓作气优化加工程序,使一些机械零配件的钻孔、镗孔、攻丝、铣面等工序实现一次性自动化,效率提高了一倍。他按公司生产的数控车床和新型车削中心系列产品加工零配件的要求,编制出大量简单明了、加工效率高的操作加工程序,并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改进了多项工艺和加工方案。

  努力总有回报,通过综合刀具、工装夹具、编程、工艺等方面的运用和改进,数控加工的效率比以往提高了15%,设备利用率提高了10%,节约资金十几万元。黄德智获得了同事们的敬重。

  进公司4年后,公司成立精密加工分厂,黄德智被任命为该分厂的技术主管,负责分厂数控设备的加工技术和工艺改进。精密加工分厂在成立后短短4个月时间里,精密设备和员工均在不断增加,产能扩大了2倍以上。为了车间加工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改善、成本的降低,黄德智笔记本从不离身,随时记录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还前后制定了《不合格控制流程图》、《产品防护制度》等20多个基本覆盖从人事到生产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将管理方法从靠人情管理转向靠制度管理,做到了管理公开、执行透明、赏罚公平、有法可依。他们的管理模式在公司内刊上推广。

  黄德智说:“回顾工作的历程,我与同事相处的时间要比家人长,与设备相处的时间要比同事长,但我无悔自己的青春,无悔自己的选择。”

  真诚倾注的心血和汗水终有回报,数年间,他由中级工破格晋升为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先后获全国、广东省、广州市“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等称号,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更捧得“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边干边学攻克技术难题

  在同事们的眼里,看不出黄德智荣耀的光环。几乎每个与黄德智共过事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老实”、“低调”。

  而老实人黄德智自己心里亮堂得很。作为一名普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他告诉学弟学妹,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为此,他向书本学、向师傅学、向外国专家学、向身边的同事学。

  刚工作那年,黄德智发现公司有一台德国的设备,数控操作界面全是德文,设备的所有资料也是德文。操作设备的老职工都只是熟记几个步骤,按部就班用,设备的利用率很低。而如果要将资料翻译成中文,必须向香港有关公司支付几万元的费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机床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省费用,他开始自学德语,利用休息时间拿着外语词典硬啃,逐个单词地自行翻译。有人说他是“傻子”,一个平凡的外来工,会操作机床不就可以了,还想升官!老实人黄德智一声不吭。

  一个月后,当黄德智把厚达3000多页A4纸的说明书翻译稿捧到工友们面前时,大家都沉默了。接着,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琢磨明白的操作、保养机床知识传授给其他操作人员,大大减少了机床误操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公司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后来,公司购进两套总价值1000多万元的新设备,直接指定黄德智验收,理由是“他对机械设备的钻研认真投入”。验收任务完成后,黄德智没日没夜地翻资料、学技术、对图纸、查细节,摸索出一套简单、实用的操作方法,并针对这两台加工中心常常出现的换刀故障,积极与车间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总结出一套简单、易懂的调刀法……在此期间,他的数控编程技术、理论知识、机械管理和操作技能全面提升。

  (下转第二版)

文章录入:frog    责任编辑:frog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英语辅导报语文学习报数学辅导报素质教育报考试与评价英语“四位一体”教学网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