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林老师,我们今天学习了《陈奂生上城》,我想知道怎样分析陈奂生的形象。
答: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是新时期农村改革题材小说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的第二篇。这篇小说通过陈奂生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转轨时期的农民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展示了他的渴望新生活却又背负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的精神面貌。
问: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后,我们该做什么呢?
答:我们要深入挖掘作品中表现其鲜明性格的语言描写。作品中的陈奂生已经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自由市场开放了,他还可以抽空进城卖卖农副产品。对“开始好起来”的日子,他是“满意透了”,“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无忧无虑。这是一个对物质生活还比较容易满足的淳朴的农民。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的精神失落感却与日俱增起来。“讲话”的贫乏、老旧,应答的笨拙、木讷,“不会说,又被人家笑”,这都成了他苦恼的短处,“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作品第一节中通过陈奂生的纵横对比,即自身在社会转轨前后物质生活水平的穷与富的对比,以及自己与同村人在“讲话”方面的“拙”与“能”的反差,来揭示陈奂生的朦胧的精神追求——希图在群众中赢得敬重、佩服、羡慕,以体现自身的价值。陈奂生渴望过精神生活,他想只要自己“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这种价值观未免浅薄庸俗,恰恰暴露出他思想的愚昧、精神的贫困。在作品二三节中,他上城卖油绳,因偶感风寒而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在“心痛”和“报复”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仅仅花了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从中我们可以窥到阿Q精神胜利法的影子。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这说明千百年来沿袭的封建等级观念依然桎梏着广大农民,愚昧、盲从、麻木等思想痼疾仍然盘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问:现在我明白了,分析人物形象要先读懂课文,然后才能从中概括其形象。
答:对,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这样总结。陈奂生是一个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这一形象展现了小农生产者性格心理的美丑并存交错的两面: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拙、精明与狡黠、诚实与轻信、自卑自贱与自高自大、讲究实际与狭隘自私、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等等。他是当代的,又是历史的。
最后,我们在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对其分析延伸到社会层面,赋予时代意义。陈奂生身处一个“转折中的时代”,是一个“觉悟中的人物”,他的精神贫困与执著追求,都启示我们:改造农民的思想,重塑农民的精神,远比解放农民的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更加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