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数学辅导报社网站 >> 编务中心 >> 小学编务 >> 小学报纸网上读报 >> 小学教师版 >> 正文  
 
 
 
语文与数学的有效整合           ★★★
语文与数学的有效整合
作者:江苏省滨… 文章来源:小学教师版07—08学年度上学期第7期 点击数:324 更新时间:2007-12-7 10:18:47
    “扩句、缩句练习”“仿写一段话”……乍一看,你一定会觉得没什么,只不过是语文课上的一些“家常便饭”而已.但这些“家常便饭”一旦出现在数学课堂上,着实有不少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效.

    在文字题教学中,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学生理不清长句的意思,从而导致结果错误.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语老师抄了一黑板的扩句、缩句练习题,我想如果把“扩句、缩句”的练习搬进数学课堂,那么是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促使我开始尝试.教学时,我先给出一道例题:25与4的积,减40,再除以4,商是多少?让学生直接列式,结果发现,漏写括号的有不少,于是我要求学生试着缩句,他们十分惊讶,不知这数学课上的缩句该如何下手.我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板书缩句内容:(积 - 40) ÷ 4 = 商(缩句后,便于发现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同时补充了扩句的内容:25乘4的积先减40后的差再除以4得多少?(扩句能帮助检查,看列式得到的扩句与原句有无出入)一遍之后,效果很好,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做题的错误率也降低了.

    在教《年、月、日》时,其中有一个内容是求“经过时间”的,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开往乙地的火车,上午9时40分开车,下午2时30分到达,共用了(  )小时(  )分.

    课本中的解法:下午2时30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4时30分.从9时40分到10时用了20分;从10时到14时用了4小时;从14时到14时30分用了30分,路上共用了20分 + 4小时 + 30分 = 4小时50分.

    出示了例题后,有学生这样解答:把下午2时30分看成是14时40分,多看10分钟,那么从9时40分到14时40分刚好是5小时,再减去多看的10分钟,得4小时50分.应该说,学生的回答十分完美,解法也很巧妙.虽然我一直提倡算法多样化,但这次我还是坚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解法.因为这个过程有些复杂,所以我把我讲解改为让学生先自学再检测.在这次检测中,我抽查了几名数学基础差而语文成绩中等的学生,结果他们都能脱离书本比较完整地解答出来.从此以后,这几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说到“将错就错”,那是在一次作业讲评课上.有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昨天上午9时50分从甲站开出,今天下午2时到达乙站,途中停车用去了1小时30分,这列火车实际运行了多长时间?很多学生没看清楚题目,都是这样解答的:14时 - 9时50分 = 4小时10分,4小时10分 - 1小时30分 = 2小时40分.讲解时,我先肯定了学生思考过程中的正确之处,然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读题并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及重点词.经过点拨,学生恍然大悟.马上就有一位学生说:“分两次算,先分别计算出每一天行驶用的时间,再减去停车时间.”我点头示意他说得没错.接着我又指出:在第一次解题时,大家把起止时间看成是同一天内,而事实是在两天内的,那么这中间相差了多长时间呢?这么一提示,教室里又活跃起来,最后同学们一致提出中间只是相差了一天,所以只要在原来的得数上再加上24小时就可以了.学生从这一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我提议把这种方法叫做“将错就错”法.后来,在练习中再碰到了类似的题目,学生就很少再犯相同的错误了.

    如果说数学课就是一块大馅饼,那么“扩句、缩句练习”“仿写一段话”……就是这块馅饼上的葱末儿,虽然不起眼,却少不了.因为正是有了它,才使数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文章录入:lily    责任编辑:lil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主办单位:中国数学会 运营单位:数学辅导报社

    联系电话:0435-3940500/01/02 传真:0435-3940503 地址:吉林省通化市西昌工贸开发区2号数学辅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