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重视课外艺术活动而忽视课堂教学的现状
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核心在课程建设
本报北京11月3日讯(记者杨晨光)清华大学曾经以环境工程系88级82班为试点,通过开设艺术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验的结果是,全班学生艺术修养明显提高,而且学习水平由入校时的中等提高到年级第一,被评为优良学风班、先进团支部和班集体,形成了全校关注的“环82现象”。
在今天举行的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上,一些专家提起“环82现象”依然很感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郑小筠说,较早进行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学校现在都取得了一些成效,还有一些学校的领导仍然认为开展了课外文艺活动就是进行了美育,重视抓课外艺术活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对全体学生的普及不够,这会削弱艺术教育的效果。
此次会议的承办方——北方工业大学的校长王晓纯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北方工大就成立了美育教研室,将大学美育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引入大学课堂,这不是进行单纯的艺术鉴赏课程建设,而是把大学美育、艺术教育直接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它是每一个大学生理应获得的教育权利。”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说,“加强艺术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推进艺术教育的课程化,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公平和普及。”
据了解,教育部在2006年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该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公共艺术课程与高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专家指出,《方案》为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提供了指导性文件。
《方案》根据规定性和选择性、普及性和提高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了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万丽君说,限定性选修课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这样要求的目的是扭转过去一些学校开设艺术课程的随意性,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最基本的艺术教育,而任意性选修课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侧重于提高的艺术教育。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