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笔谈
和谐语言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 王登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验,描绘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蓝图。在新的历史时期,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使命,就是努力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语言文字方面的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语言文字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以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中心,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基础建设,注重服务社会,显著提高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到2004年,全国能用普通话交流的占53.06%,其中,城镇居民占66.03%;15至29岁青年人占70.12%;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86.77%会说普通话。同时,遍布全国的1000多个普通话测试点,共对2000多万人进行了普通话的培训和测试,大多数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公务员和公共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已经做到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全国已有6000多所大、中、小学校被评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文明城市创建和文化、信息领域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日益明确;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已开展10年,影响不断扩大;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推普工作得到加强。“行政推动、部门协同、专家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并得到巩固。
语言文字工作目前面临许多挑战。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人员流动的加快,社会语言生活日趋丰富,大众媒体既促进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推广和普及,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方言的流行和不规范汉字的大量出现,进一步凸显了语言文字工作的复杂性。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重合和交融,我们的语言文字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正面临着外语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另外,信息化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也形成了语言文字工作新的工作空间,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语言文字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中央高度重视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文化事业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了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建设目标。国家“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规范和保护国家民族的语言文字,严格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其次,国际上的汉语热和国内的文化热,进一步提升了国民的母语意识。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语言文字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努力形成“1234”的工作格局。“1”就是围绕一个目标,即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和外语之间的和谐。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以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为主体的和谐语言生活,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2”就是要两条腿走路。首先要做好语言文字基础性的工作,包括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普通话测试、城市和学校语言文字评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坚守阵地。同时,语言文字工作非常重要,语言文字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语言文字工作又是经常被忽视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借势和造势,通过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进一步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例如,借汉语国际推广的热潮,以及国内的传统文化热,我们从今年推出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既推广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又通过诵读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让公众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创新、发展。“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沁润人生”的口号一经提出,就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3”是三个结合。语言文字工作要与教育结合,与文化结合,与信息化结合。学校仍然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基地,做好各级各类学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既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文化引领作用的体现。而与文化和信息化工作的结合则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大机遇和新的生长点。
“4”是四项任务,包括建设、推广、监管和服务。建设既包括语言文字语料库、信息化等资源建设,也包括语言文字工作机构、队伍和法制、规范标准建设;推广则是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切实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水平;监管则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教育机构和公共服务行业等四大领域,对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不规范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和研究,及时与有关部门协同制定实施有效的监管措施;服务则是要组织协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语言文字方面的咨询、培训等相关服务。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