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上旬,青岛育才中学初中英语教研组的10名教师自己掏钱,每人购买了一只微型“麦克”在课堂上使用,短短十多天,产生的“蝴蝶效应”已波及整个青岛市中小学。
这一做法首先得到了青岛育才中学教师的一致赞同,进而学校决定出资为全校一线110名教师每人配发一只微型“麦克”,并报销了10名教师自费购买“麦克”的费用,青岛市其他中小学教师,正在陆续配备此类“麦克”扩音装置。
长期执教在教学一线的青岛七中化学教师王明娜,自费买了一只“麦克”上课使用,原来连讲两节课嗓子就疼得受不了,现在连讲3节课感觉嗓子不适感有所缓解。王明娜执教的班级学生人数达50人,原来没有“麦克”必须扯着嗓子喊,教室后排的学生才能听到。
王明娜说:“上课使用‘麦克’属于双向人文关怀:既保护了自己的嗓子,又让学生听得清清楚楚,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向记者展示其使用的“麦克”:简易便携,一个6寸彩色照片大小并装两节五号电池的方盒子做扬声器,外接一根细长的导线,导线尽头是一个手指肚大小的麦克风,带着一个小夹子,可以别在衣领或胸襟上,扬声器可别在腰带上,每天连续使用120分钟3节课,电池可以用一星期。
青岛育才中学校长马林告诉记者,现在全校教师在课堂上都用了“麦克”,既保护了教师嗓子,又让学生听清楚讲课,这是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该校学生也说:“我们非常喜欢老师用‘麦克’讲课,听课效果好,也很亲切,觉得老师就在自己的身边。”(本报记者 孙军)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3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