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共享信息共办推介会 校内加强院系协作
大连理工“外联内合”促就业
本报讯(记者 冯华 通讯员 胡云 姜雪)日前,在大连理工大学2008届毕业生秋季供需见面会的现场,该校就业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近几年对毕业生就业途径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市场找到工作的。”
大连理工大学多年来坚持把就业市场建设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调研,学校意识到,建设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市场建设思路又是市场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在市场建设方式上,学校采取了“外联内合”的建设模式,即以校际联手为依托,校内结合为着力点,有效助推大学生成功就业。
以前的大型双选会,各高校都是“各自为政”,时间上容易冲突、工作不易协调、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够、效果不明显,但自2004年3月“东北五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后,五校采取“统一邀请、四地联动”的方式,联合召开大型双选会,这种“一站式”
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参会选聘毕业生的方便,扩大了高校双选会的吸引力,参会单位的层次、数量都有明显提高,双选会的签约数量也显著增加。“协作体”还通过联合举办地域性或行业性的毕业生推介会,利用五校信息库和依托地方人才机构的协办,邀请质量较好、数量较多的用人单位参加。
在学校内部,大连理工大学大力加强校系两级就业力量的有机结合、加强院系之间就业力量的有机结合,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和广大教职工的有机结合。针对学科行业的不同特点,学校将院系组合划分为协作板块,成立“就业工作协作组”,以加强院系就业工作的交流、沟通与协作,促进各协作组按行业特点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联系。学校还积极利用科研合作、社会实践、企业授予奖学金、校友资源、各级博览会、培训班等途径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推介毕业生;尝试与企业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实习实践等多方式开辟就业渠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毕业生的积极性。
如今,大连理工大学利用校际联盟、校系合作开拓就业市场的模式,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2007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3.02%,其中有1/3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毕业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6.76%,其中有1/3的毕业生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现了毕业生的充分合理就业。对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5.42%的已签约毕业生对签约单位表示满意,76.19%的毕业生认为较好地实现了就业愿望。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