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炳德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将河南人民的奉献精神概括为“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两会之后,河南省教育厅根据卢展工提出的“三平精神”,立即在全省120万名大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三平精神”与“举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大讨论。如何让“三平精神”在全省百万教师身上得到最充分体现?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
把弘扬“三平精神”同“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三平精神”既是河南129万名教职工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的充分体现,也是对他们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的内在要求。教师的重要职责是育人,学生人格的形成要靠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塑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三平精神”的践行者。
蒋笃运说,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三平精神”为标准,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真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力行师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魅力,以丰富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卢展工曾经对教育发表过精辟的见解:“教育要先行,教育要提高,教育要集聚,教育要创新;教育多关心,教育多研究,教育多投入,教育多合力。”推动河南省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要把弘扬“三平精神”同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同“举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大批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广大教师的“三平精神”
蒋笃运说,教师的贡献是任何行业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培养的人才,大至社会精英、国家栋梁,小至家庭骨干、社会劳动者,一旦出现失误,会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对个人、对家庭而言则是一生之误、一家之误。因此,教师教学必须严格遵循教育规律。”
实现中原崛起是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河南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跨越。卢展工曾经提出,河南省关键的问题是解决“钱从哪里来”和“人向哪里去”的问题,而“人向哪里去”关键就是看教育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要让广大教师把“三平精神”作为基本准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崇尚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身来育人,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弘扬“三平精神”,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蒋笃运说,近年来,河南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感人事迹,激励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热情。今后,每年都要推出数名优秀教师典型,让广大教师有一个学习的标杆。
今年是全国教育改革年,河南省也把今年定为河南教育改革年。深化教育改革靠什么?要靠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充分发扬“三平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促进河南省教育的科学发展。
蒋笃运说,要让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准确地理解“三平精神”的内涵,把“三平精神”化为每个教师的实际行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三平精神”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
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要以“三平精神”为重点,对学生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和荣辱观教育。要把“三平精神”融入到各种系列的教育活动之中,引导广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追求理想、认真负责、清正为人、报效祖国的处世原则,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