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 张云文 魏芳柏 本报记者 李伦娥
湖南省龙山县很偏远,从湖南省会长沙出发,先要坐5个多小时的大巴到湘西吉首,之后再是4个多小时的山路,翻惊险的矮寨公路,过著名的芙蓉镇,整整一天才能抵达。但偏远的龙山,教育不偏,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比较均衡。暮春时节,记者走进湘西乌龙山,寻求龙山县如何让城乡教育的天平不再失衡的答案。
农村建“保育式”寄宿校
走进龙山县乌鸦学校,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这里的“保育式”寄宿制管理——对低年级寄宿生实行“六有”管理模式:吃饭有人管,睡觉有人陪,锻炼有人带,活动有人安排,学习有人辅导,身体有人关心。这样的管理模式吸引了周边的湖北省和张家界市的近40名学生前来“寄读”。
在龙山,像乌鸦这样的“保育式”学校,目前已按计划推广建成了10所,并且每所学校基本达到“十有”标准,即有规范安全的校园,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有卫生的食堂、餐桌,有浴室,有干净的生活用水,有满足住宿需要的保育室,有方便的厕所,有安全的大小型玩具,有基本的室内外体育器材,有符合要求的医务室。
龙山县的计划是,力争到2012年,建成30所“保育式”寄宿校,基本解决“学生跑读、家长陪读”的现象。
在龙山的农村学校,除了大力推广“保育式”寄宿制学校建设之外,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以改善农村校办学条件。近5年,龙山共投资9000万元,建设合格学校60所。
下活城乡教师“一盘棋”
几年前,龙山教师外流严重。2005年以前,县高级中学就有23名本科毕业的骨干教师“高飞”了。几年后,其中有几个居然又“还巢”了。原因何在?原来是县里出台了一系列“留人”政策。
2006年2月,龙山县出台政策,决定在高中教师中评选“学科带头人”,每人每月享受500元特殊津贴;在初中和小学教师中评选“骨干教师”,每人每月给予100元的特殊津贴。目前,全县共有56名“学科带头人”和432名“骨干教师”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
为了留住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2008年,龙山县又建立了农村边远山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在100个边远村的片完小以下学校工作的教师,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的边远山区教师特殊津贴。与此同时,县里还对农村教师实施“安居工程”,筹资2200多万元,修建了农村教师住房900多套,1000多名农村教师高高兴兴住上了新房。
该县还开展了“百名城区教师下乡支教”活动,从城区19所学校抽调100名优秀教师到边远的20所薄弱校支教1年。
抓教育教学质量不分城乡
“教育公平发展,必须把共同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才能端平城乡教育发展‘一碗水’!”龙山县教育局局长田富荣说。
抓质量首先是抓管理。龙山县制定了一系列过硬的措施和考评制度,规范了学校的教学行为。龙山县倡导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在全县开展创建艺术、体育、德育等六类示范校活动,每年复查,动态管理。被评为示范校的,除给予每年5000元的工作经费外,还给予2000元的奖励。
龙山县还大抓教育科研,各校开展大的教研活动由教育局给予资金支持,每年20万元。同时,龙山县还将县教研室升格为县教科所,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全部成立了教科室,配备专人抓这项工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检测和监控也是一个关键环节。从2007年秋季开始,龙山县小学六年级实行全县统一质量检测。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进行测评,评价合格率达不到60%的教师,年终不能参加评优,第二年不能申报晋升职称。
龙山教育终于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一直稳居全州八县市之首,数十名考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首次全州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龙山各科优秀人数占全州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