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易鑫 徐光明)“现在,学校的班额基本控制在50人左右。”日前,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十小采访时,校长帅丽虹对记者说。与临川十小一样,如今临川城镇学校的“大班额”问题基本解决。临川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陈菊莲说,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是临川教育应对城镇化新格局迈出的坚实一步。
仅仅一年半前,临川城区中小学的“大班额”问题还十分严重,有的城镇学校一个教室竟然坐着119名学生。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临川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
临川是江西东部一个经济不算发达的县级区,下辖9乡、18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08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迅速增长。据临川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丁云堂介绍,2006年至2009年间,临川城镇人口从40.5万增加到48万,城区学生人数从6.1万增加到7.9万。
城区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给临川教育带来了三大难题:一是城区学校的“大班额”问题。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临川城区中小学平均成班率79人,乡镇中小学成班率也在70人左右,远远超出江西省所定的小学班额45人的标准。二是因学生数的激增造成教师教学任务不堪重负。三是农村学校学生数下降较快,生源严重不足。
“必须解决好城镇化带来的教育难题,让坏事变好事。这是临川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的共识。”陈菊莲说。临川区下决心首先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2008年年底,临川区委、区政府迅速制定了《2008—2020年城区中小学专项规划》,提出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在前,扎实建设在后,避免盲目性。
临川提出,未来两年城区学校建设实行“四扩二建一改一整合”,即扩建一小等4所学校,新建七小等2所学校,将抚州市技工学校改为1所小学,把三中老校区的教室腾给毗邻的临川十小。在学校扩建过程中,各乡镇政府在征地、办证、收费等方面,都是“一路绿灯”。“按照这一规划,全区新增小学教室138间、初中教室34间,基本能满足目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求。”陈菊莲说。
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城区师资短缺的问题。为此,临川区政府建立了长效教师选招选聘制度和优秀教育人才引进机制。近3年来,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新补充教师984名。除特殊教育等极少数特殊学科外,新招聘录用人员一律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城镇中小学补充教师主要采取从农村基层选调的方式进行。此外,临川还通过接收安置高校毕业生支教人员和坚持师范“三定向”制度培养和更新小学教师。
对城镇化造成的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问题,临川通过启动新一轮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办法来解决。目前,全区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共撤并村小76所,所有中心小学都从过去几百人的规模,增加到1000人以上。乡镇中心小学也大多建设了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等功能室,完善了校园网、教师网、远程教育等装备,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腾桥镇中心小学校长龚振说:“我们为村小来的高年级学生新建的食堂、宿舍今年秋季也可以投入使用了。”
如今,临川区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基本得到了缓解,城区学校老师负担减轻了,家长满意了。“在加快城镇化的新形势下,学校不能总是追着学生走,而是要适度超前发展,把有需要的农村人口聚集起来,这既提高了投入的效率,又促进了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临川区委副书记、区长习东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