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加为收藏
河南沁阳所有教师须有城乡从教经历
作者:FroG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26

  本报讯(记者 郭炳德)日前,当记者正在采访河南省沁阳市教育局局长魏振江时,一位气喘吁吁的中年人快步前来报到。来人是沁阳市第七中学校长郝发奎,按照局里统一安排,他第二天将到沁阳第二实验中学,在7天的时间里,“跟班”向该校校长李东亮学习管理、教育经验。

  据了解,在沁阳市的中小学校长中,像郝发奎这样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学校学习的并不鲜见。7天后,郝发奎告诉记者:“第二实验中学的课堂效率高,教改到位,让我这个农村中学的校长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在沁阳市,具体到哪所学校工作,对一名校长或教师来说,并不重要。“因为所有教师都必须有城乡从教的经历。”魏振江告诉记者。在沁阳市唯一的山区常平乡,记者见到了几位来山区支教的城区教师。交谈中感到,他们在这里工作得很好。

  原在沁阳市实验小学任教的陈红波,2006年自愿申请到位于深山区的常平乡窑头村小学工作。对窑头村的孩子而言,从城区学校下来的陈老师让他们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看到孩子们渴盼知识的眼神,陈红波连续三次要求留下来继续工作。

  沁阳市实验中学的骨干教师宋德昌,是2008年9月到常平乡支教的“新兵”。虽然不到两年,但在常平乡2000多名师生心目中,他已经是一位了不起的电脑专家。正是因为他的到来,常平乡建起了第一个网站,全乡“躺”了多年几乎成了摆设的电脑得以“复活”。“如今,山区的教师也学会自己做课件,用课件教学,你想象不到山区的孩子是多么地激动!”

  虽然在城区购置了房产,但已经在山区工作了17个年头的常平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路艳艳说:“不管是在城区还是在农村,甚至是山区学校,并没有什么区别,在我们心中,工作岗位都是‘沁阳教育’!”

  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陈红波、宋德昌这样的骨干教师,舍弃城区舒适的工作条件,把自己的岗位“定”在乡村学校,才使得沁阳市的城乡教育距离被迅速地拉近。

  为了加强农村薄弱校建设,自2006年以来,该市招聘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336名,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从城区学校选派52名中层以上干部充实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2007年以来,先后筹资1700多万元,改造城乡薄弱学校43所,更新课桌凳1.5万多套;投资1200多万元,为全市中小学校均衡购置了图书、仪器及体音美器材。

  通过组织全市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明显地改变了办学和教育观念。魏振江告诉记者,以前,衡量一个校长或教师是否称职、优秀,唯一的标准是看他的升学率。一个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开学前掐尖,学期中排挤差生,背地里挖兄弟学校的尖子。现在,广大学校和教职工不再攀比升学率,而是比谁的学校课外负担轻,素质教育搞得好。

  在地处山区和平原接合部的西湾村头,记者随机采访的几名村民说:“如今娃娃们上学幸福多了,回到家也活泼多了。”

文章录入:frog    责任编辑:frog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英语辅导报语文学习报数学辅导报素质教育报考试与评价英语“四位一体”教学网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