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 陈长东 徐锋
2007年是广东、山东、海南、青海4省区高中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由于新课程实施的背景是多种教材并行使用,多个模块可供选修,所以4省区在考试大纲中对课标内容与不同教材内容的取舍上都作出了整体要求,明确规定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从4套试卷(含单科卷和理综卷)来看,必考内容基本涵盖考纲考点的要求,达到90%左右,选考内容对考纲考点的覆盖率也达到60%左右。同时所考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内容所占比例、题型比例、难度比例与往年相比基本稳定,在体现平稳过渡的同时也符合考试大纲要求。
体现学科发展性和时代性。
4省区高考化学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实际应用情景,内容涵盖了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境与环保、现代技术等领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例如山东卷第9题中,A项涉及加碘盐,B项涉及酒精消毒,C项涉及绿色食品,D项涉及大气污染。4个选项都考查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难度虽小,但立意鲜明,有利于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他们关注化学事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在本题中,以实验为载体对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也进行了多方位的考查。
设置必考模块和选考模块。
4省区化学高考试卷中出现了选做题,这与往年高考化学试卷不同。选做题在命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模块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情景设问,力求思考容量与思维深度基本保持一致。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高考试卷设置选做题体现了新课程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同时在多样化的要求下对试题的区分功能也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探讨。
从命题形式上看,必考模块试题的设计大量采用了学科内知识交叉渗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以及“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选考部分各模块独立设置试题,甚至连本模块内的考点知识都不刻意地交叉渗透,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注重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
以2007年海南卷为例,本套试题对中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进行了重点考查,体现了近年高考试卷的命题原则。试卷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化学平衡的移动、热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断、常见物质制备等都体现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这样的试题能引导学生关注课本、关注课堂的双基训练,避开无谓的难题、怪题,同时也提示我们应充分重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全方位的复习,避免遗漏知识点。
注重化学实验与基本能力考查。
4省区高考化学试题注重化学实验与基本能力考查的新要求。新课程的考试大纲要求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重视思维的开放性,突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体现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关注,将化学实验的考查与其他化学知识、方法等有机结合,实现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注重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综合等方面体现化学学科特点。例如山东卷第30题,巧用“一个实验连多点、多问”的大题设置特点,多角度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强调了对实验目的、原理的分析,着重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求考生熟悉相关的实验基本知识,对实验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注重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
探究学习被认为是本次新课改的一个突破口,《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探究学习目标,今年化学试题加大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为此,试题设计了结构不同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例如广东卷第23题,以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为背景,对实验探究方面进行了考查,通过“(1)提出假设、(2)设计实验方案、(3)写出实验过程的形式”,强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的同时考查具体操作步骤,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在填写“实验操作”与“预期现象与结论”中,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突出了对学生分析、提出假设与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
总体而言,2007年新课改4省区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是成功的,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实现了在平稳过渡中的新突破,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引领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对今后的中学化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31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