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进校“蹲”一天 调研解决“大”问题
本报讯(记者 柴葳 余冠仕 朱振岳)“为了在8点前赶到学校,我花50多元从城区打车过来,然后对照课表检查了学校有无挤占音体美课程情况,检查了体育组5位教师的备课笔记,还抽查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对浙江省东阳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吕君兰来说,10月30日全天的工作就是在巍山镇初中进行调研。
从2006年初至今,东阳市教育局组织开展机关干部“每月深入学校生活一天”活动,累计近千人次下基层调研。40余名机关干部走遍了178所中小学,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基层校长和教师意见,帮助学校解决具体问题,让教育政策更有针对性、贴近性。
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东阳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的美誉。经济的快速发展,让素有“勤耕苦读”传统的东阳人将更多希望寄于教育,也让市教育局局长陈绍龙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东阳,以前是砸锅卖铁也要读书,现在经济发展了,老百姓不仅希望孩子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还要求孩子身体好、生活好!东阳教育如何再上一个台阶,突破当前发展的‘高原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基层,了解校长、教师、家长及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才能作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决策。”
基于这一点,东阳推出了“每月深入学校生活一天”活动,一改过去机关干部对基层不太了解的状况,解决了学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今年春季开学之初,几位下基层调研的机关干部回到教育局,纷纷谈起在基层学校发现破旧房的情况。教育局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于是立即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对所有中小学校的破旧房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并将排查结果形成专门报告。报告引起东阳市政府高度重视,2007年年中,该市投入325万元的第一期破旧房改造工程如期动工。
倾听机关干部从基层学校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渐成为东阳市教育局行政管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06年2月末,东阳市教育局准备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广播体操大赛和合唱大赛。通知下发后不久,教育局办公室金斌等人在基层学校调研时发现,有些学校为了拿名次,不仅要求学生统一着装,对鞋子、袜子也作出严格要求。教育局领导意识到这种“锦标化”倾向违背了体育艺术活动的初衷,为此,他们又紧急追加《补充通知》,对参赛学生着装不作统一要求,不单独加分,以减轻学生负担。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小到对教师的教案提出意见,大到解决学校活动场所不足问题,基层学校得到的“实惠”良多。
得到“实惠”的不仅仅是学校,许多机关干部在基层调研活动中开拓了新视野,从前“纸上谈兵”的管理思路和办事作风,渐渐变得贴近实际并充满感情。“许多事情,在办公室想到了,却没想那么深,那么复杂;看到了,却没有看得那么透彻,那么全面。”城区学校管理办公室主任金奕斐坦言,下基层调研前,对一线教师的辛苦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多停留在文字和数据上,但现在有了“换位思考”,对基层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此外,根据东阳市教育局要求,每月有一两位科室负责人向全体机关干部作教育工作专题汇报。从宏观政策到实际问题,从收集材料到制作PPT,都需要这些部门进行充分准备。
陈绍龙对此有着深刻的感受:“在调研的基础上再进行系统地思考和分析,可以明显促进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如今,基层调研活动对融洽机关和学校的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东阳市教育局要求,机关干部下基层时不事先打招呼,吃饭就在学生食堂,只帮忙不添乱,一改过去机关干部高高在上的形象。
东阳市窗口学校巍山镇初中校长许庆龙几乎每周都会面对下基层的机关干部。他高兴地说,从前有的学校就怕上级来检查,现在机关干部来学校就像自己人,想方设法帮学校解决实际问题。
基层学校和机关干部的理解和支持,让东阳市教育局机关干部下基层的路越走越顺。日前,东阳市教育局又进一步将今年11月确定为该局“机关干部重点下基层调研月”,要求局机关领导都要带着课题深入学校调研,并与学校师生同吃同住一天。秋末冬初的东阳,教育局的主要领导不是在基层学校,就是在去基层学校的路上。
[短评]
调研之风当大力提倡
由下而上还是由上而下?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和教育政策制定视角转变方面,东阳市教育局的机关干部用扎实的实践,给出了一个“走下去”的有效路径。
要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
要发现和解决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要有深入基层、深入实践的勇气和毅力,长期坚持,求真务实,在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找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措施、策略和办法,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建立机关干部“每月深入学校生活一天”基层调研的长效机制,东阳市教育局尝试建立起一个基层学校和机关干部共同成长的平台,让下基层调研逐渐成为机关干部的一种习惯和需求,进而切实推进教育机关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既解决了教育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又促进了教育的和谐发展。
走下去,就会豁然开朗。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