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苏婷 赵建春 陈瑞昌
不久前,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许吉如,担任2014年国际青年奥运会申办大使,参与了申办过程。从高一到高三,她每年要请二三十天假去国内外参加各种主持人比赛,但成绩始终在班里保持第一。科学思维能力极强的连宸,因为骄人的竞赛奖项获得5所大学的保送资格……
多年来,南京外国语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走上适合自己的成才路径。
培养学习力:为学生终生发展添原动力
人物素描:高三学生肖潇被保送清华大学。高二文理分班后,学文科的她依然对生物学着迷,决定参加生物竞赛。她在课堂上学会每个知识点,回家后的全部时间用来研究生物。最终,在2009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苏赛区,她成为学校唯一一位文科生获奖者。
像肖潇这样的学生,其赖以成功的强大学习力,被概括为学习的动力、能力和毅力。
“我的目标是什么?”从跨进校门的第一天起,每个南外学生都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学校设立了“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处”,为每个学生制定个人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制定出迈向理想人生目标的具体步骤。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院士、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著名作家余秋雨、慈善家陈光标……每年都有一批名人走进校园与学生对话个性化发展。每年毕业时,优秀学子都会给学弟学妹们留下厚厚一本成长成功的经验记录。
自主是学校突出强调的成长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外的主宰。每天下午三节课后,学校便放学,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当许多学校灯火通明上晚自习时,南外学生却在向着自己选定的目标,按照自己的计划,动力十足地学习。
看上去,这里的学生挺轻松。其实,他们给自己的压力很大,学得都很苦。但这种苦不是完成无休止作业的苦,不是四处跑班上课的苦,不是来自外部逼迫学习的苦,“而是来自于自我的动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自觉学习,就不觉得苦和累。
正是在自主、有动力的发展中,学生们能力强了,毅力也磨炼出来。“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当下的6年,更关注他们今后的60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应该来自于更强大的内心追求。”该校校长董正璟说。
促个性发展:为学生实现自我搭建舞台
校园故事:今年三四月间,学习成绩一般的高一学生李克然成了南外校园里的名人。让他“出名”的是学校的“养神音乐”节目——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播放5分钟世界名曲。那段时间,世界名曲换成李克然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他的名字因此让师生们耳熟能详。
坚持了20多年的学生会竞选,是南京外国语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高中新生入学不久,这项活动便开始了:学生自己制作宣传广告,举办才艺展示,发表施政演说,最后投票选举。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民主、平等、开放的文化氛围,增长才干,而结果并不重要。
南外学生从初一进校,几乎每门课都有课前演讲——只用5分钟时间,让全体学生轮流上台锻炼。这一招,改变了许多原本怯场的学生。几年下来,他们在各种公开场合都可以侃侃而谈。
(下转第二版)